看到這個問題,我就好像看見了初入職場的我自己——那個在辦公室聽著同事們笑著說周末趣事、轉身卻發現某位同事的名字莫名出現在自己項目署名欄后頭的年輕人。其實職場里的大多數人,底色確實不是“壞”人,但是職場的規則就會把我們平時不會展露的潛藏面凸顯出來。
我后來學心理學,帶團隊,和別人打交道多了,就理解了其中的緣由了。職場關系本質是一種在約束中求合作的關系,普通人突然身處一套與生活完全不同的規則體系里,行為自然會變。
一、職場它是矛盾放大器
想象你在公園踢球,和隊友傳球失誤不過一笑而過;但在世界杯決賽場上失誤,后果可能嚴重百倍。職場也是這樣,規則決定了我們行為的代價和收益。
1.資源有限性:競爭比生活更殘酷
朋友升職,你會真心祝福,因為他的升職不影響你的崗位。但是如果一個管理崗晉升名額背后是5個候選人競爭,資源有限就會導致你的得很可能是我失。
我有個很有才華的同事一開始是很溫和,但是在競爭總監崗時偷偷壓低他人成果——不是他變壞了,而是他知道了不贏即輸的道理。后來他成功上任后,反而給那位同事爭取了其他機會。
2.責任模糊帶:催生自保策略
你和朋友做飯,一人負責買菜,一人掌勺,職責不清楚了,笑著提醒一句就行。但是如果是你在職場中項目失敗了,你希望弄清責任避免扣績效;而另一個人則是模糊操作邊界來保護自己。
我以前跨部門協作,推廣會海報出了偏差。市場部說方案批過了,但是未留底,設計部咬定口頭通知模糊。最后全員問責,被迫把群聊記錄翻個底朝天。
3.權力結構差異:角色定位強過本身性格
面對家人朋友你無須刻意收斂情緒。但是在職場你的上司再和藹,身份決定了你說錯1句話就可能影響你的績效。
我們總監其實私下熱心又幽默,但是每次會議都冷著臉。當位置需要他扮演強硬者時,性格也會讓位給角色需求。
4.考核可視化:行為被數據“扭曲化”
沒人會統計你今年安慰過朋友幾次。在職場你幫同事的時長會被計入“未完成KPI”,但你不幫可能影響團隊評級,如何選?
我有個銷售崗的同事曾坦白:“我也不想拉踩同事,但月榜前三獎1萬元,第四名啥也沒——我只好把客戶資源捂緊些。”
二、如何在規則中保持「不壞」的底色?
既然職場規則繞不過去,那我們該如何做?關鍵在于「灰度認知」+「清晰策略」。
1.走出單純的好壞二分,理解對方的行為邏輯
與其疑惑“這人是不是要害我?”,不如問“他想實現什么目標?害怕失去什么?”
舉個例子:有人搶功是為了保崗位嗎?推活是否因為他同時被5個項目壓榨?一旦理解了動機,情緒就能消了一半,還能預判其行為模式。
2.構建「合作博弈」思維
把職場的合作本質理解成市場交易,反而更簡單:
你的籌碼就是數據能力、大客戶資源、跨部門協調經驗...
而對方的需求就是按時交報告、爭取項目資金、解決合規風險...
3.溝通留痕跡,讓協議落地可循
涉及分工、時間線或利益分配時,記得都多追問一句詳細的時間,這樣既不傷面子,也能明確權責以防甩鍋。
4.接受角色與自我的暫時分離
會議上作為代表發言必須寸土不讓;下樓吃飯和對手照樣聊聊新開的面館。把職場行為當作一場需要演技的專業工作,結束后就繼續做真實的自己。
三、重新定義職場中的「善良」
有人覺得“職場里真誠必死”,但我認為完全放棄真誠其實比保留底線更費力也更孤獨。職場中那些你看到的“爾虞我詐”背后,不過是一個個普通人在規則壓力下的應激方案:
她搶了你的功勞,可能只因擔心試用期被淘汰;
他推卸責任,也許剛背了房貸怕扣錢還不上;
主管態度強硬,何嘗不是因為被高層盯著…
理解雖然不等于縱容,但理解能讓我們跳出自傷的情緒,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是規則太磨人。
當我們學會用 規則思維看關系后,反而能找回自由感,就像理解了舞臺劇的劇本設定后,不再焦慮角色臺詞,而是專注如何在這個故事線里,演出一個讓自己不后悔的角色。
彼得·德魯克的有句古諺放在這意外貼切:“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當你看清職場的底層邏輯,所謂的爾虞我詐也不過是生存策略的碰撞,你也能成為懂戰術的清醒老鳥,而不是困在舞臺中央的無措新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