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爆料,在河南某大學舉辦的一場運動會中,一群中國女大學生圍繞數名黑人載歌載舞,這算是一種自我矮化的獻媚嗎?這一幕像是驪姬姐妹進獻晉獻公的無奈,又像極了王昭君和親匈奴的屈辱。
魯迅筆下“剪辮易服”的啟蒙精神,恰是破除對“西方”或“外來者”的盲目崇拜。若教育者主動系上“精神辮子”,便是對育人使命的背叛。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可那些又把辮子蓄了起來的老師又把中國學生的脊梁打斷了!這讓即將畢業的學生們如何挺起胸脯做人,如何建設祖國實現民族復興?還記得上海車展兩女子區別對待國人的事件嗎?現在,我終于明白為何有那么多人跪舔西方,原來根在這里啊!
在教育界,某些大學一直存在著文化自卑的現象,某些教育者將“國際化”曲解為對外籍群體的過度迎合,長久存在對留學生超國民待遇的詬病。比如:個別高校為留學生提供更高額獎學金、更優住宿條件,配備數名女學伴。
這些都是典型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內心覺得外國人高人一等的奴婢心理,自覺不自覺地給與外國人超國民待遇,這是跪舔洋人的軟骨頭病,只會讓外國人更加歧視你。有客自遠方來,我們熱情對待可以,但不應該做添寵,過了頭就成了卑賤。
給予留學生非常規禮遇,本質是用自我貶低換取虛假認同,與上海車展寶馬事件中“區別對待國人”同屬文化心理病灶;任何強化“特殊身份”的行為,都是對平等原則的破壞。高校若將“國際化指標”凌駕于培養本土人才的核心使命之上,實為舍本逐末。
真正的民族復興,始于教育者挺直脊梁。當高校能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無論其來自開封或喀麥隆——方能培養出擁有文化自信的接班人。與其在運動會上編排“獻舞”,不如教會所有學生:尊嚴從不源于取悅他人,而源于對自身價值的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