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園藝》中說道:“文明的起點,始于城堡的興建。但高級的文明必然伴隨著優美的園林?!睎|西方藝術名家幾乎都鐘情于園林花木之美,無論是印象派大師莫奈還是中國明代的文徵明,抑或“英國風景畫之父”理查德·威爾遜,還是仇英、吳昌碩。
當莫奈的花園睡蓮與明代文人畫家文徵明、文震亨所繪的園林湖石相遇時,又是一場怎樣的跨時空園林對話?尤其是,這樣的對話發生在以拙政園、獅子林而知名的園林之城——蘇州。7月15日,蘇州博物館年度特展,也是蘇州最大規模的園林特展“從拙政園到莫奈花園”在蘇州博物館西館正式對外展出,《澎湃新聞|古代藝術》探訪了展覽現場。
展覽以大手筆的策劃展陳與極豐富的文物展品,以蘇州最負盛名的園林文化為主題,聯合國內外故宮博物院、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等14家公立機構,共展出160余件展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及境外借展文物達63件/套,呈現了從宋元書畫到吳門四家,從金石珍玩、文房雅物到五大名窯等文人收藏,從浮世繪三杰筆下的園林風貌到莫奈睡蓮中的光影瞬間……包括莫奈的代表作《睡蓮》和《睡蓮池》真跡、明代文徵明《真賞齋圖》、文徵明曾孫文震亨《唐人詩意圖》等赫赫名跡。
“這次特展,是蘇州博物館繼大足石刻與敦煌藝術之后,’世界文化遺產系列‘展覽第三期。展覽以蘇州人最為親切的園林為主題,從’在地文化‘出發,追溯東西方園林發展脈絡,聚焦蘇州古典園林藝術與文人雅趣?!碧K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對澎湃新聞說,這一展覽的策劃最早是想通過“為什么有園林”講起,從魏晉南北朝的文人精神,到拙政園的營建,再到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案例,最后再到莫奈花園,“我們的展覽與故宮去年園林展的區別是,故宮是并制的,但我們是線性的:從古代中國園林一直到后來中西方園林藝術的交流,一直到后來的莫奈花園,因為拙政園畢竟比西方園林更早?!?/p>
展覽內容策劃呂文濤介紹說,拙政園與莫奈花園,雖分處東西,卻同為詩意棲居的典范。展覽不僅并置中西,更是一場跨時空的對話——邀請觀眾步入湖石與睡蓮交織的空間,在器物與繪畫的展覽組合中,洞見園林之美。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此次展覽分為五個部分:“逍遙乎林泉:隱逸先賢的精神指引”,探討歷代文人筆墨中的隱逸理想,揭示園林文化的起源;“拙者之為政:明代蘇州的園林實踐”,以拙政園及蘇州文徵明家族的造園藝術為樣本,展示吳門精英對園林藝術的深刻影響;“丘壑參造化:江南園林的造景技藝”,重點呈現書畫作品中的山水木石、亭臺樓閣、花鳥蟲魚,展現筆墨定格下的園林造景技藝及經典景觀;“日涉多佳趣:園中生活的極致風雅”,關注園內生活,通過文房收藏等“長物”,展示文人的生活逸趣;“異域共芳華:互為觀照的世界園林”,放眼國際,通過“英中式”園林、莫奈花園等畫作,探討全球化視野下的審美共鳴。
展覽現場
從篆書“逍遙游”看起:逍遙乎林泉
步入展廳,一幅字縱半米,氣勢磅礴,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吳昌碩篆書“逍遙游”橫披拉開了展覽的序幕,此三字以小篆書就,融入了石鼓文的筆法,線條遒勁蒼渾,金石味十足。“老莊學說賦予逍遙游以浪漫想象,實則表達的是對現實之外精神自由的憧憬與追求,后世造園深受其影響?!眳挝臐F場導覽說。
展覽現場 吳昌碩篆書“逍遙游”
現場展出的《松下賞月圖》(局部)
篆書“逍遙游”下方展柜展出的《松下賞月圖》,是一幅典型的南宋小品。左邊是虬松挺立,老枝屈曲盤旋而上,松下一處巖石上,一位高士微向后側坐,仰望天空,侍童站立其后。遠處,一輪圓月在云層中時隱時現。遠山用線條勾勒,樹草稍作色彩渲染,顯得一片朦朧。近景巖石用斧劈皴勾勒,質地堅硬,有較強的立體感。整個畫面構圖簡潔,布局錯落有致,頗有馬遠遺風。
歷代文人雅士往往對自然一往情深,渴求如畫中人物般流連山水,吟風弄月。中國古典園林恰恰為之提供了借得自然,奴役風月的理想空間,于城市樓臺之間亦得山林月色之趣。
在中國園林史上,有三件前后相承的文化事件引發后世造園垂之千古的追慕與解構,即是“竹林之游”“蘭亭修禊”與“淵明歸去”。如若對之剖析,便會發現從“純粹天然”的竹林到“暫得其樂”的蘭亭再發展至“躬耕南山”的田園,人們于其中追求的無非是一種常態化的山水游觀。如現場展出的明代佚名的《竹林七賢圖卷》再現了“竹林七賢”豪邁不羈風采,更寄寓著后世對魏晉玄學名士隱逸精神的傾慕;無錫博物院本趙孟頫臨《蘭亭序》卷遙接書圣傳脈的同時,自帶儒雅遒勁、清和灑落的書風氣韻;文徵明楷書《歸去來兮辭》筆致清雅,字里行間流露著歸隱之志;周臣的《桃花源記》則用畫筆將《桃花源記》的故事轉為可觀的圖景,于紙上再現桃源。
明代佚名 《竹林七賢圖卷》(局部)
錫博本趙孟頫臨《蘭亭序》卷(局部)
在器物與繪畫中,洞見園林之美
蘇州自古以來山水嘉秀,人文淵藪,千百年來造園活動亦是綿延不絕。十六世紀以王鏊為首的吳地文人編撰《姑蘇志》一書具體記錄著明代中葉蘇州的地理與人文盛況,專辟獨立“宅第”“園池”兩卷對蘇州造園活動詳加描述。
隨著政治與文化中心的南移,“畫家秀氣”復鐘于蘇州,一大批優秀畫家云集于此,他們燕游造園、撰文作畫,將院體用筆與文人氣質兩相結合,憑借文致俊秀、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逐漸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世稱“吳門畫派”,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尤為后世所推崇,合稱“明四家”。如展出的唐寅《吳門避暑詩》軸、沈周《報德英華圖》卷、等佳作,不難窺見他們對園居生活的熱愛與理想。
文震亨 《唐人詩意圖》
明代文徵明曾孫文震亨所繪《唐人詩意圖》,此冊以唐人詩意入畫,描繪文人的閑情雅致,共十二開,每開均有唐人七絕詩一首。據冊后畫家自題,其用紙頗為考究,為“澄心堂紙”。圖中山石以墨筆勾勒、皴擦,用青、綠色染,色彩濃麗古雅;人物衣紋線條細秀,陳設、屋宇刻畫極為精工。全圖從畫法到色彩皆富裝飾趣味。雖是以淡雅青綠再現詩意,所繪卻已是可游可居、意境深遠的畫中園林。
明代中晚期,大小園林如雨后春筍般遍布江南各地,成為文人寄托情志、涵養性靈的重要空間。與此同時,圍繞園林展開的一系列文化實踐,如園林繪畫創作、造園理論書寫等,也使園林營造不再僅僅作為一種空間構筑行為,而演變為一項綜合性的文化活動。
園林與繪畫之間就存在著內在共通性。二者皆以山水意趣為旨歸,共享相同的美學基礎,并在彼此的影響與互動中不斷演進。明代興起的出游之風,使得這一聯系愈加緊密。吳門畫家常以自身旅行為題創作“紀游圖”,如文震亨《白岳游圖》,便是其游歷齊云山的視覺記錄。
陳淳《四季花卉圖》卷(局部)
陳淳《四季花卉圖》卷(局部)
園林花木之美,也是園林之中重要的造景元素。陳淳《四季花卉圖》卷,此畫以橫向平鋪、間畫間題的長卷形式,描繪了杏花、玉蘭、繡球、玫瑰、扶桑、百合、秋葵、菊花、水仙、梅花等不同季節的十種折枝花卉。每段折枝花卉后面均附一首題畫詩,用筆豪放瀟灑,縱橫奔逸,詩的意境豐富并深化了花卉的內涵,與繪畫相映成趣。
最能體現園林生活意趣的,便是園中所使用的各類器物,亦或說是“長物”,現場展出的茶盞、香爐、花器、文房、金石、鼎彝,皆屬此列。
文徵明《真賞齋圖》卷
文徵明《真賞齋圖》卷 局部
具體的園居生活面貌可通過文徵明《真賞齋圖》卷,進一步感知。畫卷從右至左徐徐展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頗為高大秀美的太湖群石,再往左是松柏梧桐與一叢修竹掩映、環繞的草屋兩間,右邊房屋木架上擺滿書卷畫軸,左邊則圖繪了兩文士于桌前對坐的場景,正對觀者的文士雙手置于以展開的手卷上,桌上放有鎮紙,似正準備與友人展卷品評,兩旁的桌案上還有鼎、觚、石硯與書匣等,顯示出主人的收藏與雅好。
展覽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五大名窯珍品匯聚一堂,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汝窯天青釉洗、天津博物館藏官窯青釉盤、首都博物館所藏定窯折沿洗、蘇州博物館藏鈞窯鼓釘三足洗等,通觀此類瓷器外形簡約、釉色清雅,不僅高度契合園林空間所追求的靜謐氛圍,亦在其肌理與光色之間,折射出自然之美的抽象表達,實為古人“以器寄道”理念的生動寫照。
西方園林的轉變之路:從幾何軸線到承載個性情感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論園藝》曾說:“文明的起點,始于城堡的興建。但高級的文明必然伴隨著優美的園林。”
18世紀,隨著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文字描述的西傳,以及銅版畫在歐洲的流行,中國園林藝術的圖文史料正式進入歐洲上層社會的視野,這構成了當時歐洲了解東方造園藝術的參照基礎,更在巴洛克藝術向洛可可風格轉型的關鍵期,為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園林革新提供了重要的東方樣本。
“英中式園林”(the anglo-chinese garden)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以蜿蜒曲折的小徑、自由生長的樹木、東方情調的塔閣取代了對稱的幾何軸線。借由“英國風景畫之父”理查德·威爾遜創作的《邱園:寶塔與橋》,可以感知到此時西方對中國造園理念的吸收和改造,西方園林因之不再只是權力和理性的象征,而成為承載個性、情感與畫意的私人空間。隨著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這種新的自然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并在19世紀的歐洲文藝界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肖像
歌川廣重(Utagawa Hiroshige) 《名所江戶百景:龜戶天神境內》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法國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開始了他的園林營造之旅。對他而言,營造行為本身不單是建造一座花園,更是繪畫實踐的一次延伸。1883年,他偶然相遇吉維尼小鎮,被那里的景色所吸引。隨后,他在當地租下房屋,并陸續購置土地,定居于此,將原本普通的農家小院改造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大花園。一直以來,莫奈鐘情于東方藝術,收藏有大量浮世繪版畫,其中尤為欣賞歌川廣重(Utagawa Hiroshige)的作品?!睹瓚舭倬埃糊攽籼焐窬硟取分械哪竟皹驅δ萎a生了深遠影響,他在吉維尼花園的水景部分選擇復現這一意象。
他修建池塘,引入支流,并搭建了木拱橋,其形制與廣重版畫中的橋梁頗為相似,橋下則遍植睡蓮,使之成為整個花園的視覺核心。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珍藏的莫奈《睡蓮池》(Water Lily Pond)
睡蓮的種植豐富水面層次的同時,也提供了無盡的光影變化,使水景隨時間和天氣的變幻而煥發不同的色彩。為了營造更具東方韻味的氛圍,莫奈還在橋上方種植紫藤。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對這一花園評論說:“色彩已經調妥,美妙無比;色調已經形成,和諧悅目。這里不僅僅是一座花園,更是藝術,一幅取材自生活,充滿生命力,在自然中完成的大作?!?/p>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珍藏的《睡蓮池》(Water Lily Pond)
在1895年花園初步完工后,這里便成為莫奈研究探索光影、色彩與自然關系的實驗場。在印象派的創作理念中,隨著天氣和時段的變化,陽光、倒影、植物的色彩皆會有所不同。莫奈深諳其妙,傾注全部心力去感受、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并以畫筆將其定格于畫布之上。僅在1899年和1900年的兩個夏天,他便創作了18幅以木橋與池塘為主題的油畫,此次展出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珍藏的《睡蓮池》(Water Lily Pond)便為其中之一。到1926年去世,他在吉維尼花園留下了200余幅畫作。這片由他親手營造的風景,業已成為印象派最恒久的藝術杰作。
“至此,中西雙方在園林的營造和再現之間展現出跨越時空的默契。從蘇州到吉維尼,從吳門山水到印象派油畫,園林繪畫一直以來都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具象表達。所有人對于園林的探索與實踐都指向同一個核心,那便是用藝術的方式再塑自然山水,融入自我的價值追求,最終讓園林成為詩意的棲息之地?!眳挝臐龑ε炫刃侣務f。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23日。展覽期間,蘇州博物館還將推出20余場配套教育活動,包括6場講座、“跟著蘇博去旅行”蘇州園林系列研學、特展主題研學營、蘇博夜校、特展共讀、手作體驗等,觀眾可通過蘇州博物館官網及小程序查看詳細情況及預約報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