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東縣鬧市區一棟三層別墅,涉嫌違建近十年,地處城市核心地段,距離縣政府僅一公里,卻在多次舉報后依然矗立,如同“貼在城市臉上的膏藥”。當地街道辦一句“多部門正在處理”的回應,既暴露了基層治理的拖延與敷衍,更折射出違建治理中權力監督的失守。
違建別墅的“頑固性”,往往與背后的利益糾葛深度綁定。涉事別墅主人身為當地房產公司老板,其社會關系與資源調動能力可想而知。而別墅所處的“禁止開發紅線區”屬性,更讓這場持續十年的違建僵局充滿耐人尋味的想象空間——為何明令禁止的區域能建起千平別墅?為何多次舉報始終無法推動實質性處理?為何多部門協同治理卻遲遲不見結果?這些疑問的背后,是公眾對權力運行透明度的深切追問。
自然資源局稱其為“歷史遺留問題”,街道辦強調“多部門正在處理”,看似合規的回應,實則可能是推諉責任的“擋箭牌”。十年時間,足以讓一棟違建從無到有、從新變舊,卻不足以讓監管部門給出明確結論與處置方案,這種行政效率的滯后,本質上是對公共利益的漠視。城市核心區的土地資源屬于全體市民,任何違規侵占行為都應被及時制止,而不是在“程序空轉”中逐漸演變成“歷史遺留問題”。
更值得警惕的是,違建別墅的長期存在,會對社會公平造成隱性傷害。一邊是合規小區被宣傳為“城市精英的身份象征”,一邊是違規建筑在鬧市區安然“占位”,這種對比不僅破壞城市規劃的嚴肅性,更會讓公眾產生“規則只約束普通人”的負面聯想。當權力監督成為“稻草人”,當違規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計,類似的違建亂象就可能滋生蔓延,最終侵蝕社會治理的根基。
如今,“多部門正在處理”的表態已給出期待空間。祁東縣相關部門需要拿出實質性行動:要么公開認定別墅的合法屬性,以權威信息回應公眾質疑;要么依法啟動拆除程序,用鐵腕手段彰顯違建治理的決心。更重要的是,應當深挖違建背后的審批漏洞與權力尋租空間,讓失職者擔責、讓違規者付出代價。
城市的體面,不僅在于光鮮的高樓大廈,更在于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治理底氣。祁東這棟違建別墅能否被依法處置,考驗著當地政府的公信力。唯有打破“久拖不決”的僵局,才能讓公眾看到:在法治社會,沒有任何特權可以凌駕于規則之上,也沒有任何違建能夠成為“拆不掉的例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