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寫下那篇關于“琢光突擊隊”在湛江市坡頭區坡頭鎮第二中學開展詩詞教學的新聞稿時,字里行間都涌動著一種對教育創新的觸動。當看到“大文豪”卡牌在孩子們手中翻飛,當聽到詩詞背誦聲與游戲歡笑聲交織成一片,我忽然明白:原來傳統文化的傳承,能以如此鮮活的姿態扎根在鄉村校園里。 游戲化學習的魔力,在課堂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那些曾讓孩子們覺得晦澀的“之乎者也”,變成了卡牌對戰里的“攻擊技能”;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詩詞典故,成了“術卡”“法卡”里的制勝法寶。這種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正是教育最動人的模樣。
我忽然懂得,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而游戲,恰恰為興趣搭建著最為生動的橋梁。 更令人觸動的是這場公益行動背后的合力。從嶺南師范學院的學生團隊,到地方政府、教育機構的協同支持,大家像培育幼苗一樣呵護著鄉村孩子與詩詞的相遇。這讓我想起“百千萬工程”里的那句期許:“讓文化的種子在鄉村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或許,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止于知識的傳遞,更在于用創新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熱愛與認同。 看著孩子們在卡牌對戰中眼睛發亮的樣子,我忽然確信:當詩詞從書本里“走”出來,變成可以觸摸、可以參與的游戲時,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便有了最鮮活的注腳。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為這樣的創新搭建平臺,讓更多孩子在“玩”中感受詩詞之美,讓文化的傳承真正變得輕松而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