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過:一些出身貧苦的孩子,骨子里似乎都藏著一股“犟勁兒”?
明明一條路走到黑,撞了南墻也不回頭;明明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卻偏要咬緊牙關死磕到底。
最近刷電視劇《幸福到萬家》,劇中男主人公王慶來將這份“犟勁兒”演繹得入木三分。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左右不適應,但為了維持自己不被他人“低看一等”的高傲頭顱,硬是給介紹他保安工作的弟弟的老丈人——市委組織部長“穿小鞋”——
拿著“外來車輛不讓進”的規矩,阻止對方單位開車進門接領導。最終,惹惱了弟弟的老丈人,主動離職卻不服氣:當官有地位了,有啥了不起!
不用說,這種倔強,不過是窮孩子對尊嚴的拼死守護,是對命運的不甘反抗。可這反抗,往往也成了困住他們的無形枷鎖。
01
這份“死犟”,為什么會生根?
在窮孩子眼中,世界常常充滿敵意。
這是因為他們從小被質疑、輕視甚至嘲笑,連父母也常常告誡他們:“你不努力,就永無翻身之日!”這些話語如刀,將孩子的自尊割得傷痕累累。
于是,倔強成了他們的盔甲。
你說我不行?我偏要證明給你看!你看不起我?我偏要你高攀不起!這種“偏要”心態,是窮孩子對抗世界的生存策略,也是他們固守的最后底線。
然而,這層盔甲也是雙刃劍。長期的對抗,讓他們看世界非黑即白:要么贏,要么輸;要么爭氣,要么認栽。退一步?那無異于繳械投降,尊嚴徹底失守。
孩子會有這樣的態度,往往源于窮人家的教育模式,在生存壓力中被擠得變了形。
父母并非不愛,只是物質匱乏下,愛被扭曲成沉重的期待:“好好讀書,別給我丟人!”“你要爭氣,讓人看得起!”
孩子的人生成了全家翻身的賭注,孩子的表現決定了家庭的“臉面”。在這種背水一戰的氛圍中,“爭一口氣”被刻進了孩子的生命目標。
02
倔強,如何成了困住他們的枷鎖?
習慣了直線思維的窮孩子,篤信“只要足夠努力堅持,就一定能成功”。可現實復雜,很多事并非拼命就能解決。
我見過一個女孩,性格單純,不善處理復雜關系。畢業卻偏偏干了份需要八面玲瓏的銷售工作。
其實一開始,她就表現出各種不適應,旁人也多次勸她轉崗。但她卻固執地認為,只要足夠誠懇、足夠執著,就能贏得客戶和同事的心。最后,因為業績問題,因為人際交往問題,她被全公司孤立,被人事談話。可即便如此,她依然覺定自己沒有問題,只是“老天還在考驗她,需要她更努力”。
“死犟”深處,不過是對自尊的絕望守護。
即使一無所有,那點脆弱的自尊心,也是他們在冰冷現實中唯一能抓住的“支柱”。當無力改變環境時,“死犟”就成了他們最后的防御手段——寧可玉石俱焚,也不低頭認輸。
追溯到孩子的成長經歷,大多是因為在窮困家庭中,生存永遠是第一要務,情感則被擠到了角落。
父母為生計奔波,無暇顧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早早學會“默默承擔”,做飯洗衣、照顧弟妹、分擔農活……一旦沒做好,父母就會呵斥、責打。
這個時候,即便孩子心里有委屈,他們也從不敢說出口,因為父母根本就不會理會。
當孩子習慣了把一切壓力都憋在心里,遇到困難后,他們也習慣絕不求助,只靠自己去扛。雖然他明白倔強未必能解決問題,但這卻是他唯一能守住自尊的方式。
成年后,這類孩子極易在職場和婚姻中顯得“過于強硬”,情感壓抑,關系疏離。
03
放下“死犟”,才可能真正逆襲
“死犟”像一副沉重的鎧甲,最初用來防御傷害,最終卻可能讓前行步履蹣跚。它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會讓生活更沉重,甚至耗盡前行的力量。
窮孩子的逆襲之路,必須經歷一場蛻變——從盲目“死犟”轉向清醒的自我覺察;從困守“自尊孤島”到學會理性面對自身局限與生活真相。
真正的破局,始于心態松動。當學會在堅持與妥協間找到平衡,那身“盔甲”才能真正護你前行,而非將你困在原地。
每一個窮孩子的心底,都蘊藏著驚人的力量,關鍵在于如何釋放它,讓它成為改變命運的支點。
翻身的本質,不是與命運死磕,而是走出自卑、倔強與無助的循環。唯有勇敢卸下枷鎖,擁抱改變的可能性,才能為人生翻開嶄新一頁。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