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北約秘書長時放出"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的狠話,與其說是外交威懾,不如說是又一次暴露了他在國際博弈中捉襟見肘的窘迫。這位總把"交易的藝術"掛在嘴邊的政客,似乎只剩下關稅這根磨損嚴重的大棒可揮,其政策工具箱的貧瘠程度,早已在一次次重復操作中暴露無遺。
回溯特朗普的從政軌跡,關稅幾乎成了他處理國際事務的"萬能鑰匙"。2018年對鋼鐵鋁加稅引發(fā)全球貿易動蕩,2019年對華貿易戰(zhàn)中關稅清單層層加碼,如今面對俄烏沖突僵局,他能想到的依然是"加稅"這招。就像街頭賣藝者翻來覆去只表演一套把戲,當觀眾早已看穿套路,所謂的威懾力不過是自欺欺人。
此次針對俄羅斯的關稅威脅,更顯其政策想象力的匱乏。俄美貿易額常年徘徊在數(shù)百億美元規(guī)模,僅占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量的5%左右,即便真的實施100%關稅,對俄羅斯經(jīng)濟的實際沖擊恐怕遠不及預期。而所謂"次級關稅",本質上是想通過威脅第三方來施壓,這種試圖綁架全球貿易的做法,不僅違背國際貿易基本準則,更暴露了其無力直接推動局勢進展的無奈。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種關稅依賴癥早已陷入惡性循環(huán)。2018年鋼鋁關稅引發(fā)的報復潮,導致美國農場主損失慘重,最終政府不得不拿出數(shù)百億美元補貼;對華關稅戰(zhàn)中,美國企業(yè)和消費者成了直接買單者。如今面對俄羅斯這個早已習慣制裁的對手,特朗普似乎完全無視歷史教訓,只能在"加稅-反制-再加稅"的怪圈里打轉。
當一個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在復雜的國際爭端面前,始終拿不出超越關稅的系統(tǒng)性解決方案,其政策儲備的枯竭可見一斑。俄烏沖突涉及地緣政治、歷史糾葛、能源安全等多重維度,需要的是精密的外交斡旋、多元的利益協(xié)調、長遠的戰(zhàn)略布局,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關稅威脅。這種將所有問題簡化為"加稅"的思維,本質上是治理能力的欠缺。
50天的期限如同一個尷尬的倒計時,既在提醒俄羅斯,更在拷問特朗普自己:除了那根早已失去威懾力的關稅大棒,他究竟還能拿出什么像樣的策略?當這招最終被證明無效時,這位自詡"最懂交易"的總統(tǒng),恐怕只能在國際舞臺上上演更難堪的黔驢技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