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場行業論壇上,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指出:中國汽車制造雖然表面上是制造業中效益相對較高的領域,但2025年上半年產值利潤率僅為5%,三千萬輛整車產出的總利潤,甚至不及豐田一家九百萬輛汽車的利潤水平。這一數據揭示出,中國汽車產業在規模快速擴張背后,仍面臨整體效益偏低、附加值不高的結構性挑戰。
也正是在這樣的產業現實中,少數企業的突圍路徑顯得尤為值得關注。2025年進入下半程,各大汽車集團陸續公布上半年銷量成績,不同于往年多聚焦中外品牌陣營對比,今年的行業視線,集中在了一個中國品牌身上——吉利控股集團。數據顯示,吉利控股今年上半年銷量達到193.2萬輛,同比增長30%。其中新能源車型超過100萬輛,占比首次突破一半,滲透率達52%。這是量的增長與結構優化同步推進的結果,也標志著這家中國汽車集團在全球產業格局中持續進位,進入新一輪爬坡周期。
根據已公布的數據,目前半年銷量領先的三大汽車集團分別是大眾集團、比亞迪和吉利控股,提前鎖定了前三的席位。其中,大眾集團全球銷量為441萬輛,同比增長1.3%,純電動貢獻46.55萬輛,同比增長47%;比亞迪上半年銷量為214.6萬輛,同比增長33%。從增速來看,吉利處在“30%+”的高增長區間,是目前全球主流陣營中極少數同時實現銷量高增速和新能源高滲透的車企組合,同時,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節奏已然進入規模化爆發期,保守估計其新能源汽車體量已經處于頭部級別,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在全球排名層面,吉利控股也正邁入一個新的高度。2024年,吉利控股以全年銷量333.65萬輛,首次躋身全球十大汽車集團,排名第十,與第九名日產僅相差1萬輛,與第八名的差距也已縮小至47萬輛。進入2025年,這種追趕勢頭仍在延續。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吉利控股+沃爾沃合計銷量達到94.7萬輛,已經超過日產(75.5萬輛)、本田(85.4萬輛)和通用汽車(91.2萬輛),一舉升至全球第七。而根據上半年193.2萬輛的體量推算,即使考慮部分跨國車企尚未發布完整數據,吉利控股的全球排名大概率已穩居前七,甚至進一步逼近前五陣營。這不僅是銷量規模的增長,更是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產業競爭中話語權的抬升。
可以明確看到的是,這一增長并非依賴單一市場或單一技術路徑,而是在多個維度上實現了協同突破。從產品結構看,吉利既沒有放棄傳統燃油車的基本盤,又在新能源領域實現了行業平均增速兩倍以上的高速擴張。當前,許多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仍處于磨合期,面臨技術路徑不清晰、成本壓力加大的挑戰,而吉利卻已基本確立了自身節奏和產品策略,且已開始顯現規模優勢。這種在“油”與“電”之間的靈活把控,恰恰體現了其體系成熟度和戰略執行力的同步提升。
而細看吉利控股的業務構成,吉利汽車集團依然是最核心的增長引擎。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包含吉利、領克、極氪)共售出140.9萬輛,同比增長47%;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達72.5萬輛,同比增長126%,遠超行業平均增速。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各品牌板塊協同拉動的結果:銀河品牌上半年銷量達54.8萬輛,同比暴增232%,憑一己之力就完成“百萬目標”過半;極氪品牌銷量9.1萬輛,累計44個月突破50萬輛,創下全球豪華純電品牌交付紀錄;領克品牌則在穩健中持續進化,上半年銷量15.4萬輛,新能源滲透率已超過59%。在海外市場,吉利汽車也保持節奏,上半年出口達18.4萬輛,出口版圖穩步擴張,渠道建設不斷夯實。
基于這一良好的上半場表現,吉利汽車集團將全年銷量目標從271萬輛上調至300萬輛,顯示出企業對于后續市場的判斷清晰,也反映出當前產銷體系對于高強度運轉的承壓能力。這種目標調整并非激進冒進,而是在有了清晰結構與穩定支撐之后的主動提速。一個更重要的背景是,202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發布了“臺州宣言”,明確推動內部資源整合,聚焦汽車主業,回歸“一個吉利”,以此提升集團運營效率、技術協同與組織反應速度。在新的管理架構下,吉利汽車、領克、極氪、沃爾沃、極星、遠程新能源商用車等品牌保持各自清晰定位,并在技術棧、平臺架構、供應鏈和智能體系等層面形成差異化協作,確保整體集團“既能合,又能分”。
這也意味著,吉利今天的高增長,并非偶然性的市場風口,更不是單一品牌或品類的僥幸勝出,而是集團戰略進入“兌現期”的表現。從智能化、動力總成、系統架構、出海能力到產業鏈整合,吉利近年來的大量投入正逐步轉化為體系競爭力。例如,今年3月發布的“千里浩瀚”智能駕駛系統,具備自研的全域融合能力與可擴展架構,成為覆蓋從主流家用車到高端智能電動產品的通用智能底座;4月整合的“神盾金磚”電池品牌,則將過去分散的電池研發與制造能力統一協調,在安全、電芯與體系能力上實現“強強合體”;與此同時,沃飛長空與時空道宇在低空經濟與衛星通信領域的推進,也預示著吉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汽車制造商”,而是向著科技產業集團穩步進化。
也正是在這一系列“基礎設施”的支撐下,吉利的產品策略具備了更強的前瞻性和執行能力。從銀河系列快速上量,到極氪的節奏精準,從沃爾沃的新能源滲透率穩步提升,到極星在歐洲構建的超大規模補能網絡,再到遠程新能源車向香港公共交通體系的嵌入,吉利在乘用車、豪華車、商用車、出海等多個維度都完成了技術、市場與品牌的基礎鋪設。而這種“廣而全”的布局背后,其實是吉利對全球產業趨勢的理解與本土化能力的持續磨合。
歸根結底,吉利控股交出的這份半年成績單,不只是量的躍升,更是質的夯實。從結構合理的銷售構成,到品牌之間的協同生長,從智能化技術的逐步落地,到新能源能力的全域覆蓋,它所展現的,是一個中國汽車集團在復雜市場格局中持續尋找主動權、并逐步掌握主動權的進程。而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日漸成熟的汽車工業參與者,對產業周期、用戶需求與技術趨勢的深度理解與系統應對。在全球車市再平衡的新時代,吉利的進位,正在變得越來越自然,也越來越有說服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