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都是我們這個小破公司開周會的時間。每次周會,我們都會回顧數據和上一周業績,針對需要改進的地方,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太具體的細節,就不展開說了。不過,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個挑戰:如果你找不到問題的真實原因,而是從問題直接跳到答案,往往容易陷入誤區。因為答案可能是猜測、隨機或蒙對的。
所以,作為一個業務負責人,歸因能力特別重要。不僅如此,我越來越覺得:
歸因能力,才是一個人、一家公司,持續進步的底層能力。
為什么這么說?我給你講兩個故事,講完,你就明白了。
第一個故事,關于“鬧鬼”的機房。
自從許多年前,聽微軟的一位前輩講過之后,我至今都對這個故事記憶猶新。
有天,一位大客戶打來電話,說每到深夜,機房服務器就會藍屏報錯,只能重啟。前輩沉吟片刻,說你派一位同事守在機房。遇到藍屏,就用相機把錯誤代碼拍下來。我們研究一下。客戶同意了。
但第二天,一切正常。工程師守了一晚,服務器連聲咳嗽都沒有。大家都松了口氣,也許是某個偶然bug,自己修復了。可就在工程師撤出機房當晚,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服務器,在黑暗中又一次幽幽地亮起了藍光。
(機房藍屏示意圖)
我們再次建議客戶派人,但結果沒什么不同。只要有人在機房,服務器就老實得很。人一走,它就開始“發作”。簡直就像“薛定諤的服務器”。你一觀測,它才會“坍縮”成正常。
故事講到這里,你是什么感覺?是不是也和當時的我們一樣,感覺有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祟?如果是你,你又會怎么辦?
我再給你講第二個故事,關于一輛“挑食”的汽車。
一個男人,打電話給汽車公司的客服。他說,“你好,我懷疑你們的車有毛病,我要投訴。”
客服馬上坐直,“您說。”
“每天,我都會開車去買冰淇淋。但是,你們的車不喜歡巧克力口味。”
“……您說什么?”
“我發誓。每次,我把車停在門口,只要買香草冰淇淋,回來就沒事。只要我買巧克力冰淇淋,回來就一定熄火。”
有意思。每天下班,臨時停車去買冰淇淋,只要買香草口味,車就沒事。可一旦買的是巧克力口味,回來車就準熄火。
又是兩件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事,被聯系在了一起。
怎么辦?
有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服務器有人才正常,那就一直派人守著唄。買巧克力味的冰淇淋汽車就熄火,那就不吃了唄。
是的。這些,都是“怎么辦”的答案。它們能解決當下的麻煩,但代價,是繼續稀里糊涂,一頭霧水。再次出現類似情況,只能一遍遍去嘗試不同方案。
當你不知道“為什么”的時候,所有的“怎么辦”,都是拍腦袋,行動,會困難重重。
我們揭曉答案。
關于服務器。當時,前輩也直撓頭。但他沒有馬上想“怎么辦”,而是在腦海里,一遍遍地復盤服務器運行的每一個環節。突然他問,“晚上在機房,工程師會做什么呢?”客戶莫名其妙,“就是什么都不做啊。在那里坐著。”
嗯……想象一下。帶著點加班的抱怨,工程師進門,開燈,開空調。坐下。
對了。開空調。
前輩如釋重負:“你們平時,晚上是不是不開空調?”
所以,服務器藍屏的真正原因,不是:沒人陪著。而是:溫度太高。
機房里的機器,對溫度特別敏感。尤其是夏天。白天有人在,空調開著。但晚上不開空調,就會導致機器過熱,出現藍屏。工程師在就不會藍屏的原因,也是因為他開了空調。
而汽車熄火的原因,說出來也很簡單:時間太久。
巧克力冰淇淋的制作時間,比香草冰淇淋的時間長。那輛老車的引擎恰好有個毛病,熄火后超過某個“時長”,就無法立刻啟動。
所以,你看。“有人陪著”和“服務器正常”,“巧克力口味”和“汽車熄火”,這兩件事,總是同時發生。這在邏輯上,叫“相關性”。但“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很多時候,我們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因為被相關性迷惑了,錯把線索當成了原因。
歸因能力,就是一種穿越“相關性”,精準找到“因果性”的能力。
有時候,人和人之間認知的差距,就體現在歸因能力上面。面對同一個結果,你的歸因比我更準確,你的認知就比我更高,解決問題的概率就越大。
那么,如何訓練歸因能力?兩個特別簡單的步驟。
1)養成一個習慣:先問“為什么”,再問“怎么辦”。
怎么辦,是我們面對問題時,最本能的反應。孩子成績下滑,怎么辦?——報補習班;對手低價競爭,怎么辦?——我們也降價;公司流量沒了,怎么辦?——趕緊去買流量,去請大V。
但是,“怎么辦”指向的是“解決方案”。找到真正的“原因”之前,任何由簡單歸因、甚至不歸因得到的“解決方案”,都可能是一個新的、更大的坑。
這就好比,你在路上看到一個人突然昏倒。如果你心里只有“怎么辦”,你可能會立刻沖上去給他做心肺復蘇。但萬一,他不是心臟問題,而是低血糖,或者腦溢血呢?你的“好心”,就可能造成最壞的后果。
一個合格的急救者,一定會先檢查生命體征,判斷“為什么”會昏迷,再去采取相應的行動。解決商業問題,也是一樣。先診斷,后開方。
2)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手感”。
但是你的歸因,不可能每次都正確。那又該怎么辦?
驗證。積累。
在你自己的工作領域里,刻意地先問“為什么”。然后,把你基于歸因找到的解決方案,付諸行動,再用新的數據和反饋,來驗證你的“歸因”到底對不對。
如果對了,恭喜。你的認知,就深了一層。如果錯了,那更要恭喜。因為,你排除掉了一個錯誤答案,離真相又近了一步。
所謂“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
有時候,成熟,從來不是背下多少“解決方案”,而是看透了多少“背后的問題”。
與你共勉。
觀點/ 劉潤主筆/ 景九/ 歌平版面/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59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于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