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校園吃瓜群眾們!今天咱來嘮嘮初中生過度自負這事兒。你知道嗎,在學校里啊,那笑聲就跟定時炸彈似的,說爆就爆。有一天啊,數學課代表小杰坐在座位上嘟囔:“這種題我早餐刷牙的時候都能解。”他那揚起的下巴,在太陽底下劃出一道傲慢的弧線,可他不知道,前排女生正偷偷把橡皮捏成碎片呢。這“青春氣球”膨脹的現象,在校園里那是花樣百出啊!有人把“天才”標簽貼在課桌角,有人把“最佳拍檔”刻在手機殼,還有人在朋友圈曬出“全班最帥”的自拍九宮格,真的是太搞笑了。
那為啥會這樣呢?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鏡面效應”,父母老拿“別人家孩子”當反面教材,孩子就跟照鏡子似的,使勁兒放大自己的優點。就說小杰他媽,總念叨“你爸當年奧數拿過省獎”,也不想想兒子解題的時候手都抖成啥樣了。二是“數據迷霧”,孩子們在“年級前十”的排行榜前,就跟讀占卜書似的,反復摩挲那些數字。他們哪知道啊,那個“第一”說不定是數學老師特意調高分數權重搞出來的。三是“社交貨幣”,夸獎成了流通貨幣,“我鋼琴過了十級”就成了社交籌碼。小美就發現,夸她新裙子的同學,都悄悄記下她參加過的鋼琴比賽了。
咱得想想辦法治治這過度自負的毛病。第一步,制造認知褶皺。在團體輔導的時候,讓那些過度自信的學生輪流扮演“最弱小的自己”。小杰用沙啞的聲音說“我連三角函數都算不對”的時候,其他孩子都驚掉下巴了,原來這趾高氣揚的數學課代表,會因為一道錯題整夜失眠呢。第二步,構建成長坐標系。用“能力雷達圖”代替單一排名,讓學生們看看自己在“團隊協作”“抗壓能力”這些方面到底啥水平。就像給膨脹的氣球打個氣孔,小杰畫“社交敏感度”區域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老愛打斷別人說話。第三步,啟動情緒急救箱。自負情緒爆發的時候,教孩子用“三色情緒瓶”冷靜冷靜,紅色代表憤怒,黃色代表委屈,藍色代表恐懼。有個總說“我最棒”的女生,倒出藍色瓶子里的紙條,上面寫著“害怕父母失望”。
家長們也得行動起來。一是用“夸獎顯微鏡”,別老說“你真聰明”,改成“這道題你找到三種解法,老師都沒想到呢”,就像給氣球放放氣。二是搞“失敗培養皿”,孩子說“這次比賽輸定了”,別光說“別緊張”,問問“你最擔心哪部分?咱像拆數學題一樣分析分析”。三是玩“鏡子游戲”,每周和孩子互寫“優點盲盒”。小杰收到他媽寫的“你生氣時會主動離開座位冷靜”,才發現媽媽眼里的自己跟想象中不一樣。
還記得那個總說“全班最帥”的小宇嗎?現在他朋友圈更新了,說“今天幫小胖搬了二十箱礦泉水,雖然汗流浹背,但看到他笑得可開心了”。原來啊,自負的氣球扎破了,流出來的不是啥丑陋的東西,而是少年該有的溫暖。就像春天的柳絮,飄得再高,最后也得落回濕潤的泥土里。
大家說說,這過度自負的毛病是不是得好好治治呀?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以真誠地、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態度解讀來訪者的內心與行為。從來訪者的角度出發,同感來訪者的感受、尊重來訪者的情感,讓來訪者感受到安全、接納、平等、尊重的咨詢氛圍,陪伴來訪者一起走過迷茫低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