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一座城市的DNA?
其實就是當地人的生活狀態,特別是面對特殊情況的生活狀態。
前不久,津城暴雨,天津不少地方都被淹了。在天津人的鏡頭下,我們能看到電動車的“乘風破浪”、外賣員的奮力前行,還有人直呼:“再大的雨也不能耽誤我下班。”
看天津人面對暴雨的態度,“天津這個地方情況太復雜”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這種“天塌下來當被蓋”的松弛感,不是臨時演技,而是刻進DNA的天津生存哲學。
天津的內澇問題由來已久。
因為天津地處海河下游低洼地區,加上九河下梢的特殊地理格局,泄洪能力常年吃緊。早在明清時期就有”水漫三岔口"的記載,在上世紀還發生過幾次大澇,這意味著天津人與水的較量從未停歇過。
近年來雖然城市投入巨資改造排水系統,但遇到瞬時強降水,依舊極易引發內澇。這就導致每年夏天,天津都會準時上演幾回"看海"節目,整座城市瞬間被切換成"華北威尼斯"模式。
所以久而久之,天津人也就發展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水城生存指南"。
比如不管水淹得多“唬人”,該上班上班,該買菜買菜,日常生活是不能受影響的。
而這種“不受影響”,從他們在看不清地形時的出行狀態就可見一斑。比如即使是淹水,天津人也照樣會開車或者騎自行車出門——多數情況下,他們經驗豐富,連水大概會淹到什么程度都了如指掌,哪條路能走、哪條路要繞,心里門兒清。
也有人好奇這樣的情況下,開車壓線扣不扣分,評論區馬上給出標準答案:“扣,后來申訴成功。”你看看,都是經驗。
萬一計算失敗真被困路上了,那也沒轍。曾經就有人知道朋友被困小區里,想去接朋友但后來自己也被困在路上,車里進了水,只能等待救援車。
但當時救援車任務重,一時到不了,他就索性在路邊洗起了頭,把“既來之則安之”的隨性發揮到了極致。
天津標配跳水大爺的生活也完全不受暴雨影響。暴雨天氣里,年輕人在橋下躲雨刷手機,大爺們卻在享受"水上樂園"的VIP待遇。
有的大爺逆流而上表演"浪里白條"——
有的大爺直接躺平水上漂浮,堪稱行為藝術——
有網友神評論:"虛假的天津是夏天局部下大雨,真實的天津就是全年局部下老頭",“掰掰們”的跳水日常,就是下刀子也攔不住啊。
還有始終堅持在一線工作的外賣小哥。其實雨天送外賣非常辛苦,特別是疾風驟雨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各種事故,外賣箱被沖飛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即使積水再深,也擋不住他們風馳電掣的身影。
當然暴雨后的天津還是有其特別之處的。暴雨皮劃艇可以說是天津人的保留項目。每年暴雨的季節都有人出來“游船”——
還培養不出優秀的水手,天津變幻莫測的水面也只有本地掰掰們可以駕馭。
還有人在雨中騎馬出行,主打就是一個有什么交通工具用什么交通工具。
而在天津全民戲水的背后藏著的,是他們松弛感的來源,是那套“水來土掩,水大劃船”的生活哲學。暴雨讓津城變成了一場全城參與的水上“嘉年華”,讓每個樂在其中的天津人真正成為了“津門擺渡人”。
有人說在天津,你很難找到一個真正著急的人。因為這座城市的生存哲學就是“嘛都不叫事”。這反映出的并不是消極躺平、回避問題,而是直面生活的每一個問題,直到將問題變成趣味的日常。
喜劇演員李誕去天津玩了一趟,推薦大家去天津什么都不干,就坐在路邊看。他拍的天津VLOG里全是些零散的生活切片,卻又都有無限樂趣。
穿著“滴滴代駕”改的褲子的大爺,用獨輪車“滑冰”的路人、空轉頭不吹風的電扇……所有的這些片段,就是將生活的細節放大,將趣味發揮到了極致。
天津就是有這種魅力,仿佛給每個人都發了一把放大鏡,讓大家停下忙碌的腳步,開始認真觀察日子本身。當然也有網友這樣調侃:因為天津好玩的地方不多,所以天津人好玩。
在“天津這個地方情況太復雜”的討論里,人們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也不是時尚商業,就是不加濾鏡的生活。
路上跑著的乍一看都是車,定睛一看,可能什么品種都有。
正經的車也是有的,就是不一定在路上。它可能在醫院掛號處、在公交車上、在病房里……
有網友評價,天津的街頭就好像和平精英大廳,你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在做各種各樣的事。你也可能隨機刷到一個天津限定NPC,但他們有什么樣的活兒,就只能看運氣了。
即便面對高考這樣的人生大事,天津家長也保持著令人羨慕的松弛感。當其他城市的父母都在為孩子的高考分數揪心時,天津家長和考生,來了一段相聲式對話。
考前家長囑咐:別考太多分,考多了沒有。
考完問,分夠用不?只要夠用就得了。
短短兩個字,道出了天津人特有的價值度量衡:分數高低不重要,"夠用"就是硬道理。
因為無論再大的事,也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
天津人為啥這么樂呵?有人說,這是漕運碼頭“喂”出的底氣!
過去有句老話叫“北京人講玩,上海人講穿,天津人講吃”,體現天津人“生活在細節”的是他們對吃的態度——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街頭小吃,只要是好吃,就能得到天津人的尊重。
天津人對吃的有多熱愛呢?一個小視頻拍的擺攤賣面包的天津人。倆人一邊擺臺一邊買旁邊攤位的小吃,還把自己的面包吃了不少。自己小攤上的面包賣沒賣出去不知道,吃飽了是真的。評論區:天津人就這樣,掙點錢,全得炫嘴里。
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讓天津自古就是南北商賈云集之地。所有的河鮮、海鮮、面食、小吃在這里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屬于天津的、獨特的“高碳水+河海兩鮮”的飲食體系。
只是不管怎樣的美食,核心都在“食”不在“美”。天津沒有花里胡哨的“漂亮”飯,因為“好吃才是硬道理”——再普通的食物也會有自己的講究,而且這講究就在每個天津人心中。
有網友在天津打車去餐廳,出租車上司機一路上都在宣傳天津美食。推薦的倒是簡單實惠——云吞、嘎巴菜,但仔細一聽全是細節:來點麻醬,抓點香菜……連怎么吃都給您安排好了。
天津的美食里,碳水的地位不可小覷,煎餅馃子、狗不理包子……這些如今聞名全國的小吃最初都是碼頭工人的“扛餓神器”,所以碳水就是YYDS。
天津最火的“西北角早市”,凌晨5點就有人排隊,要的就是一大早開始炫碳水的快樂。只是天津這個地方的碳水還是頗有地方特色的,最能體現天津人精神狀態的碳水小吃就是——銀絲卷。
銀絲卷又叫“ins卷”,看似普通,內里卻大有乾坤——入口就能品嘗到面食特有的香甜,炸一下變成“金絲卷”更是松脆可口。
那為什么這個小吃最有天津特色,因為銀絲卷就是面頭里面裹面條,碳水配碳水,體現的是天津人最樸素的精神內核:逗你玩兒。
當然天津的好吃的,不只碳水,還有河海兩鮮。
天津人吃這兩鮮頗有講究,因為天津是魚鹽之鄉,九河匯聚之地緊鄰渤海,海水倒灌海河,咸淡水交匯處的河海兩鮮味道自然是極為特別。
所以在天津,每個季節都能品嘗到不同的河海兩鮮。春吃河豚,夏吃蝦,冬天來點蟹子。這也使得天津菜更加講究時令。
天津還有很多和吃有關的俏皮話,比如“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這里的“當當”指的是典當物品。再比如“天津衛的魚——口口香”,這里說的是物產;“烙餅卷螞蚱——夾(家)吃去”,這里提到的就是地方小吃了。
有人說,天津人“嘛都不叫事”的心態是一種“吃飽了,心寬了”的底氣。無論是坐在五星級酒店里吃魚翅,還是蹲在胡同口啃煎餅,天津人都能吃出一樣的滿足感。
因為人生在世,吃好喝好,樂呵就好,"嘛都不叫事"——這就是“天津精神”。
這種"嘛都不叫事"的”天津精神”可以追溯到天津悠久的碼頭文化。
作為北方重要的漕運樞紐,天津人見慣了南來北往的商船,早就練就了一身"見怪不怪"的本事。在碼頭上討生活就是靠天吃飯,今天可能滿載而歸,明天也許顆粒無收。時常的不確定性讓天津人學會了隨遇而安,學會了隨時給自己找個樂兒。
是的,天津人這套幽默生活的基因與天津的歷史密切相關。津派文化研究代表人物譚汝為教授曾分析過為什么天津人這么松弛。
說到底,天津這地方可能沒有天津人,早年間這里一直是移民城市,清末的一次戶口調查就顯示,三代都是天津人的只有不到3%。各種文化融合使得這座城市先天就具有極強的包容性。
而作為商埠城市,南來北往各地客商做生意,講究個和氣生財。你一句哥哥,他一句姐姐,彰顯的就是一份友好和尊敬。
還值得一提的是,天津人都是見過大世面的。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天津,洋務運動的中心在天津、北洋新政在天津、五四運動主要發祥地之一也在天津,天津人見的多、知道得多,素材就多,聊天的時候就有意思。
而大量市民需要文化生活,具有市井氣、江湖氣的天橋碼頭匯聚了曲藝界各方神圣,快板、相聲也在此繁榮。
天津人從小在各種曲藝品類下熏陶,自然就練出口才來了。
以上種種,不僅讓天津人成為了松弛感的代表,也讓天津這座城市常年盤踞在中國“佛羅里達”相似榜第一名。以至于很多人光是聽到天津話,就忍不住嘴角上翹。
當然,如果你想要學習天津話,網上有大把教程可以選擇,甚至可以進行津英雙語教學。
只是既然氣氛已經烘到這兒了,就讓我們來學習下最常用的幾句天津話,體會下天津人的幽默日常吧——
yes adv. 是
例句:這天可yes我了
side n.一邊
例句:你嘴里side嘛?
cinema n.電影院
例句:cinema教你這么學英語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