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
——雅安蒙頂山
這里不僅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也是世界茶文明發祥地,人文積淀深厚,歷史與自然在此交融。這里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一階梯過渡帶,山勢北高南低,背倚青藏高原寒流,面迎成都平原暖流,森林覆蓋率達95%,堪稱“天然氧吧”。這里因“雨霧蒙沫”得名,年均降雨量超2000毫米,素有“西蜀漏天”之稱。這里是蒙頂山,又名蒙山。
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雅安市檔案館 藏)
茶源勝地
千年貢茶傳奇
蒙頂山是中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地。西漢嚴道人吳理真于此植七株茶樹,被尊為“茶祖”。宋代孝宗賜其“甘露普惠妙濟大師”尊號,其手植茶樹處被封為“皇茶園”,蒙頂山由此奠定茶文化源頭地位。唐代,蒙山茶以“雀舌”入貢皇室,更名“石花”,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蒙頂山每歲貢茶,為蜀之最。”宋代“皇茶園”七株仙茶列為正貢,名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載入《宣和北苑貢茶錄》。元明時期,蒙頂茶制藝革新,蒸青轉為炒青,團茶變為散茶,形成“色黃而碧,香云冥覆”的獨特風味。清代“皇茶園”外茶列為正、副、陪貢,采制極嚴,足見其珍稀。千年貢茶史,蒙頂山茶始終是皇家祭祀、品飲的至尊之選。
茶地梯田(大地指紋)(圖源:雅安市名山區融媒體中心)
茶藝雙絕
剛柔并濟之美
蒙頂山茶藝以“天風十二品”與“龍行十八式”并稱雙璧,一靜一動,剛柔相濟。“天風十二品”為文士雅集之藝,含玉壺蓄泉、甘露潤茶等十二式,講究泡茶、品飲的儀軌與意境;“龍行十八式”則屬武技,相傳為北宋禪惠大師所創,茶師執一米長嘴銅壺,翻轉騰挪間精準注水,招式如龍行云海,氣勢磅礴。二者一文一武,展現了中國茶道“技近乎藝,藝通于道”的深邃內涵。
人文勝跡
回望歲月長卷
皇茶園坐落于蒙頂主峰蓮心之地,吳理真手植七株仙茶于此。宋代立石欄護圍,鐫“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楹聯,每年開園儀式莊嚴神圣,僧人采茶制茗,重現古貢茶風華。蒙泉井相傳為吳理真鑿建,井水“雨不盈,旱不涸”,烹茶異香撲鼻,石欄雕二龍戲珠,靜訴兩千年滄桑。茶史博物館藏有歷代茶文獻、器具與碑碣,見證蒙頂山茶文化脈絡。
貢茶回歸
再續茶魂華章
2024年春季,第二十屆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期間,故宮博物院首次將館藏十二件清代蒙頂山貢茶文物借展雅安。清代,產自蒙頂山的貢茶品類有仙茶、陪茶、菱角灣茶、春茗茶、觀音茶、名山茶、蒙山茶。《蒙頂茶說》記載:“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頂又美之,上清峰茶園七株又美之。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之仙茶。”仙茶包裝匣通體內胎,內外以明光黃綾包表,銀盒內茶葉細長、狀況保存完好,形狀也與《蒙頂茶說》所記載“葉細而長”相符。這場文物與文獻互證的茶文化盛宴,既激活了清代蒙頂山貢茶的政治經濟圖景,更通過千年茶魂的回歸推動茶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
蒙頂山古建筑:蒙泉井(圖:蒙頂山景區旅游公司)
蒙頂山,由云霧滋養的靈山,以茶為魂,串聯起自然、歷史與人文的瑰麗長卷。從吳理真植下的第一株茶樹,到皇茶園香火千年不絕;從禪茶一味的超然境界,到剛柔并濟的茶藝絕技,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中華文明的深邃與靈動。登臨蒙頂,品一盞甘露,恍見茶香與禪意亙古流轉,文明血脈生生不息。
來源:四川省檔案館
供稿:雅安市名山區檔案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