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長剛談完,就有一位美國客人即將奔赴北京。事關中美經貿合作,這位來客在啟程前對特朗普交了底。那么,中美外長在吉隆坡都談了什么?即將來華訪問的這位美國客人,又跟特朗普交了什么底?
吉隆坡外長會
7月1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間隙舉行會談,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近半年來兩國外長首次面對面交鋒。
盡管會場外的棕櫚樹在熱浪中低垂著葉子,但會議室里的氣氛卻意外平和——雙方罕見地用“積極、務實和建設性”來評價這場近一小時的對話。
會談的核心圍繞著“管控分歧、擴大合作”展開。王毅外長特別強調,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雙方有責任確保“兩艘巨輪不偏航、不失速”。
在具體合作領域,雙方同意加強外交渠道溝通,尤其是建立副部長級工作組,重點推動經貿、科技、氣候等領域的對話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會談中提到要將兩國元首此前達成的共識轉化為具體政策,這顯然指向了今年1月和6月兩次元首通話中提到的“重啟中美經貿磋商”等議題。
當然,會談不可能回避敏感議題。魯比奧在會后提到“美中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這背后是臺灣問題、南海局勢、人權議題等老生常談的摩擦點。
王毅外長在回應中明確表示,中方在核心利益問題上“沒有妥協余地”,尤其是臺灣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任何外部勢力干涉都將遭到堅決反制。
不過,雙方也展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同意通過外交渠道定期溝通,避免因偶發事件導致局勢失控。這種“斗而不破”的基調,與特朗普政府近期對加拿大、歐盟揮舞關稅大棒的強硬姿態形成鮮明對比。
會談的另一大成果是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雙方決定在外交部門之間設立“高層對話熱線”,并計劃在年內舉行第二次副部級會談。這種機制化安排被外界解讀為“防止誤判的防火墻”。
例如,針對美國近期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對華技術封鎖(如將50余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中方可能在會談中要求美方提供具體證據,并呼吁通過對話解決分歧。
同時,雙方還討論了恢復人文交流的可行性,包括增加中美之間的客運航班、放寬學生和學者簽證限制等。
美國商務部長訪華
就在吉隆坡會談結束后的第三天,一條重磅消息從華盛頓傳出: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將于8月初率團訪華,成員包括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
這一代表團陣容堪稱“豪華”,不僅涵蓋美國經濟決策的核心人物,更透露出特朗普政府對此次訪問的高度重視。而在啟程前,盧特尼克特意前往白宮向特朗普匯報,這場閉門會議的內容成為外界猜測的焦點。
根據美國媒體披露,盧特尼克此次訪華肩負三大任務:一是推動中美落實日內瓦會談達成的關稅調整協議,尤其是解決美方以芬太尼為由加征的20%關稅;二是就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關鍵領域的技術合作進行磋商,試圖打破當前“脫鉤”僵局;三是為特朗普可能的北京之行鋪路,探詢中方對元首會晤的具體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盧特尼克在與特朗普的會談中特別提到,加拿大近期遭受的35%關稅可能對中美貿易產生“溢出效應”,建議在談判中加入“非歧視性條款”以避免類似沖突。
盡管白宮未公開會談細節,但從盧特尼克隨后的表態可窺一二。他在接受CNBC采訪時強調,美方將堅持“對等貿易”原則,要求中國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做出實質性讓步。
這顯然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理念的延續——正如他在對加拿大的關稅聲明中所宣稱的,“貿易逆差就是國家安全威脅”。
不過,盧特尼克也釋放出一定的靈活性,表示愿意就部分商品的關稅豁免進行談判,尤其是那些涉及美國中小企業利益的產品。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與特朗普對加拿大先加稅再談判的套路如出一轍。
美國商務部長的訪華時機耐人尋味。當前,美國經濟正面臨“滯脹”風險:5月非農就業數據不及預期,通脹率卻持續高企,而對華關稅的累積效應開始顯現——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約15%的漲幅與中國商品價格上漲直接相關。
中國市場對美國企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2024年,美國農產品對華出口同比增長23%,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占其全球總產能的45%。這種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迫使特朗普政府在施壓的同時不得不尋求合作空間。
從共識到落地的“生死時速”
吉隆坡會談和盧特尼克訪華,構成了中美關系近期的“雙軌互動”。要將紙面共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雙方仍需跨越多重障礙。
首先是國內政治壓力。特朗普在共和黨內部面臨強硬派的批評,要求其對華保持強硬姿態;而中國國內也存在對美方誠意的疑慮,尤其是在技術封鎖和關稅問題上。其次是具體政策的細化。
例如,日內瓦會談中提到的“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機制”,需要雙方就敏感技術清單、許可審批流程等細節達成一致,這可能涉及長達數月的談判。最后是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
當前,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重構,歐盟、日本等美國盟友對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政策日益不滿,這種“盟友離心”可能間接影響中美談判的外部環境。
特朗普對加拿大加征35%關稅的舉動,雖然未被直接提及,但卻像一枚“隱形炸彈”影響著中美互動。加拿大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其經濟困境可能迫使更多國家尋求與中國合作以對沖風險。
根據美方透露的信息,盧特尼克訪華后,中美可能在9月初舉行新一輪經貿磋商,地點可能選在紐約或北京。而10月底在韓國舉行的APEC峰會,被視為特朗普與中國領導人會晤的重要契機。
在這段時間內,雙方需在關稅減免、技術合作、市場準入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否則日內瓦會談建立的互信可能迅速消耗殆盡。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刁大明所言,此次外長會談是“穩定關系的第一步,但真正的考驗在后面”。
參考資料:中美外長在吉隆坡舉行會晤:同意加強溝通對話,探索擴大合作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