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馬嘉)“10年前,白內障手術的目標是讓患者重見光明;今天,患者期待的是術后不戴眼鏡就能看清手機、開車和閱讀。”7月11日,跨國眼科產品企業愛爾康中國手術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張健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專訪時,一語道破了中國眼科市場最顯著的需求躍遷。
隨著老齡化加速,白內障發病人群逐年增長,且呈年輕化趨勢,人工晶體的需求量持續攀升。張健強調,滿足中國患者從“看得見”到“看得好、看得舒適”的升級需求,是當前眼科產品市場的核心挑戰與機遇。
愛爾康中國手術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張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需求躍遷遠超預期” 人工晶體市場空間巨大
人工晶體經手術植入后,可代替人眼中混濁的晶體,相當于為眼睛更換了“鏡頭”。目前,植入人工晶體是治療白內障的有效手段。
根據愛爾康2023年發布的《全球白內障認知調研》,90%的中國受訪者愿意支付白內障手術費用,而95%的受訪者愿意為人工晶體付費實現術后無需配鏡,這兩項數據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張健表示:“中國是整個眼科市場醫療需求最大的國家之一,白內障、屈光、眼底病的人群多,老齡化使得中國潛在病人數量也很高。這不斷在催促我們推出新的技術,并加速把新的技術帶給中國消費者。”
7月11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屆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術會議在大連召開。大會上,愛爾康宣布其煥采C+(Clareon Vivity)人工晶體上市。至此,基于Clareon材質的6款人工晶體產品全部引進中國市場。
張健介紹,新產品最大的優勢是能給患者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中國眼科市場的特殊性在于其需求升級的速度‘遠超預期’。對于患者來說,過去手術的目標是復明。現在隨著功能性人工晶狀體的技術突破,患者追求開車、看電腦、刷手機等不同距離的視力都清晰無礙。”
作為扎根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在本土需求方面,愛爾康也做了許多嘗試。張健表示,青光眼和白內障均為年齡相關性疾病。隨著中國人口增長、人口結構改變以及老齡化程度加深,原發性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成為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的眼部疾病。愛爾康正在對傳統的青光眼治療模式進行革新,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比如引入海卓思青光眼引流器。HORIZON研究證實,海卓思青光眼引流器聯合白內障手術可顯著提高輕中度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壓控制效果。
“集采是普惠契機” 多元策略推動產品可及
中國老年群體大量分布在基層和縣域市場,且普遍對價格敏感。高端晶體的價格相對較高,能實現下沉嗎?對此,張健直言,愛爾康會積極參與集采。
“此前,我們非常積極地參與了第四批國家高值醫用耗材集采,也是唯一一家八款人工晶體全線中選的企業。”張健坦言,“集采讓更多原本負擔不起的患者,有能力享受到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擴大可及性的重要途徑。”
2023年11月30日,第四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以下簡稱國家集采)開標,人工晶體類耗材中選產品平均降價60%。對于先進功能性人工晶體,此次國家集采也有納入。
“產品價格雖下降,但集采保證企業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張健進一步表示,“集采也令很多新技術快速觸達患者。集采后,很多老視屈光晶體的滲透率已達到將近20%,這個比例比很多發達國家都高。我們希望以最快速度將全球頂尖創新產品引入中國。”
“扎根中國的決心不變” 多角度滲透中國市場
在張健看來,企業投入資源推動醫生和眼健康專業人士、內部人員等群體的專業培訓,也是助力眼科新技術、新產品更順暢落地使用的關鍵。
除了技術和產品可及性外,中國眼科醫療面臨更基礎的挑戰——專業人才嚴重不足。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中國每5萬人中只有1.6位眼科醫生。
“眼科手術容錯率極低,操作誤差范圍都在毫米以內,醫生培訓周期長。”張健說,愛爾康為外科醫生和眼科專業人員開設了一項用于分享和學習白內障治療技術的Phaco Development(PD)計劃。這一計劃2008年從中國開始,惠及全球眼科醫生。在中國,已有超過600萬患者通過這一計劃得到治療支持。
2025年,恰逢愛爾康進入中國市場30周年。張健表示:“愛爾康將持續向中國市場引入全球創新產品,深化與本土醫療集團及機構的協作,持續關注國內專家學者的建議。我們正在探索將手術產品本地化的機會,以便更好地滿足中國市場的患者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