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迎來最嚴監管:車企宣傳禁用102個誘導詞,高管或面臨刑責。
北京率先破冰!L3自動駕駛合法化背后的生死博弈。
智能駕駛監管重拳:車企宣傳禁用102個誘導詞。
車主注意!這些智駕宣傳話術別再信了。
智駕泡沫被戳破!新規禁止虛假宣傳。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銅陵高速公路上一輛搭載NOA領航輔助駕駛系統的某新勢力車型,因未識別施工路段導致120km/h撞擊隔離墩,造成三名乘客當場身亡。這場慘烈事故成為導火索,引爆了公眾對車企過度宣傳的憤怒。兩個月后,工信部發布新規,明確夸大宣傳智能駕駛功能的企業負責人,最高將面臨兩年有期徒刑。
在4月16日召開的智能網聯汽車管理工作推進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用三個"嚴禁"劃出行業紅線:禁用"自動駕駛""脫手駕駛"等102個誘導性詞匯;強制要求L2級功能統一標注為"組合輔助駕駛";所有宣傳視頻中駕駛員脫手畫面不得超過總時長10%。這意味著,此前某車企發布會上高管躺平"開會"的營銷畫面,將直接構成違法證據。
新規對車企提出嚴苛技術要求:系統必須在0.8秒內識別暴雨、逆光等11類極端場景,若駕駛員8秒未接管則強制停車。這直擊行業痛點——某純視覺方案車企內部測試顯示,暴雨環境下兒童模型識別成功率僅67%,遠低于激光雷達方案的92%。監管層倒逼企業回歸安全本質:與其在營銷話術上內卷,不如在感知硬件上堆料。
江蘇徐先生的遭遇具有代表性。2025年初購買某新勢力車型時,銷售承諾"智駕系統防撞率99.9%",但實際使用中多次出現急剎失靈。最驚險的一次,車輛在高速匝道口突然退出系統,若非他猛打方向盤險些釀禍。新規實施后,強制安裝的"數據黑匣子"將記錄方向盤扭矩、駕駛員眼球坐標等87項參數,覆蓋功能激活前30秒至失效后5分鐘。這意味著事故責任認定不再依賴企業單方數據,消費者有望打破技術壁壘。
政策重壓下,行業迎來殘酷淘汰賽。據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數據,在售127款智能車型中,23款因傳感器性能不達標面臨退市。某國產車企透露,部分2022年前生產的車型需花費5000-8000元/輛升級硬件,這筆支出將吞噬微薄利潤。行業格局正在重構:頭部企業加速激光雷達上車,尾部玩家陷入合規性改造資金黑洞。
北京權佑律師事務所林麗鴻律師指出,新規首次將"駕駛員教育"納入法律框架:車企必須建立人臉ID識別系統,未通過安全培訓的用戶將永久禁用智駕功能。此規定引發爭議——某高端品牌用戶反饋,其為癱瘓家人購買的代客泊車功能,因無法通過生物認證而喪失核心使用權。如何在技術普惠與安全管控間平衡,成為政策落地新課題。
中國監管升級并非孤立事件。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智駕系統配備"自殺式保險",日本國土交通省強制公開算法邏輯。中國政策展現獨特穿透力:既要求激光雷達點云密度≥200pt/m等技術硬指標,又規定宣傳視頻須用24號字體標注風險提示。這種"技術+傳播"雙軌管控,正成為全球效仿范本。
北京允許L3級私家車上路后,責任劃分爭議凸顯。《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規定:事故發生時車企需提供系統決策日志,但最終責任認定需"一事一議"。當系統面臨"電車難題"時,算法倫理該如何定義?專家建議建立國家級智駕倫理委員會,用文明共識約束機器決策。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顯示,2024年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達57.3%,涉及智駕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178%。
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62%的車輛缺陷通過OTA修復,新規實施后此類操作將被嚴格禁止。
蔚來CEO李斌在2025亞洲消費電子展上強調:"99%的可靠性與99.9%之間隔著一條人命。"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我們仍處在輔助駕駛時代,距離全民自動駕駛還有漫長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