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15
當然
是吃
大暑將至,氣溫正瘋狂飆升。毒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悶熱的空氣仿佛能把人烘得滋滋冒油,這樣的天氣里,大家總恨不得二十四小時都躲在空調房里,享受這份高科技帶來的清涼。
可在沒有空調、電扇的過去,人們又是怎樣避暑祛熱的呢?
其實,老百姓們一直都有自己的消夏方式。那就是吃。比如要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像剛下來的筍、豌豆、蠶豆、黃瓜等,要熬立夏粥養胃。當然也少不了西瓜、冰棍這種“消暑利器 ”。
01
扒 糕、涼 粉 兒
北京一入伏天兒,就算進入“燒烤”模式了,人們在入口的食物上就喜歡吃些涼的。在吃食上,就有了家家離不開的涼面、百吃不厭的扒糕涼粉兒。大家都熟悉的涼面就不用說了,只是這扒糕涼粉兒,現在可少見了。
北京人小時候的扒糕的原料是蕎麥面和少量榆皮面合成的,榆皮面就是取下榆樹的皮磨成面,由于它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就相當于天然的食用膠,把它加到蕎麥面里,就特別勁道兒,吃起爽滑有嚼勁兒。把混合好的面先用水攪拌成稠面糊,然后上鍋蒸,待熟后稍晾一會兒,趁溫熱做成小圓坨,有燒餅大小,放在冰上或涼水中湃涼,顏色是淺灰色。夏天賣扒糕的都是與涼粉兒一起賣。
涼粉兒的原料是綠豆制成的淀粉,用水調勻后,鍋里放入涼水,待煮沸后,把淀粉水倒入開水中,等到熬成黏稠透明狀的時候,關火等它自然涼,變成肉凍兒狀態,白色半透明而有彈性,切成方塊,放在冰上鎮著。還有人把淀粉汁倒入漏勺,一點兒一點兒地漏到開水鍋里,煮成后像小魚兒形狀,兩頭尖中間大肚,起名叫“撥魚兒”,撈出來放在涼水中冷卻。
扒糕和涼粉兒用的調料是一樣的。首先用水調好芝麻醬,其他的如醬油、醋、胡蘿卜絲、蒜泥、芥末醬、辣椒油等各盛器皿中。在老北京人們聚集之地,必有賣扒糕涼粉兒的攤商,象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等廟會上,在夏天都搭棚設座。案上擺著大木盆,里面放一塊冰,冰上蓋一塊白布,上面放著半透明的塊狀涼粉兒,木盆里放冰水泡著扒糕。案子上擺著佐料罐。攤販大聲吆喝:“筋道兒的扒糕,酸辣的涼粉兒啦!請吧您吶。”待吃客坐下,才用左手托起扒糕或涼粉兒,右手用刀切成小塊狀,或用撓子刮成細條,或應吃客要求直接盛一碗“撥魚兒”再澆上各種調料,只有醋和辣椒是吃客根據自己口味自己放。那入肚的好吃、涼爽,真是兒時的一大美味。
02
荷 葉 粥
荷花,夏季在北京的河流湖泊、公園景區到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什剎海就種有大片荷花,所以衍生出了著名的“荷花市場”,市場不但賣荷花、荷葉,還賣蓮蓬、菱角等水產品,成為北京夏天一個消暑納涼的去處。荷花不但高潔美麗,而且全身是寶:花可賞,藕可食,根莖可入藥,葉可添粥香。入夏以來,老北京的家庭少不了的是清涼香醇的荷葉粥。
熬荷葉粥也有不同方法。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什剎海邊兒上就有賣粥的,是把荷葉撕碎放大鍋里煮,大約三十多分鐘后,已是滿鍋水碧綠,把荷葉撈出,放入洗凈的糯米,小火慢煮,待黏稠時放入冰糖枸杞,綠波蕩紅舟,讓人看著就神清氣爽,饞涎欲滴。
熬荷葉粥的秘訣,一是一定要用粳米,二是要專買“二蒼”荷葉,因為嫩荷葉無荷香清味,老荷葉味苦,所以熬粥用的必須是不老不嫩的。先把離蒂近處的硬筋折斷,蓋在灶上鍋中熬好的粥上面,隨即將粥鍋從灶上端下,加蓋燜半個多小時,再打開蓋兒,取出荷葉,原來的白米粥就變成晶瑩碧綠的荷葉粥了。想喝甜的要加白糖,必須在沒蓋荷葉時放入,才能甜香合一,要是想喝時臨時加糖,滋味就差遠了。最后一條秘訣是蓋上荷葉后,粥湯會從荷葉頂溢到葉子上面,荷香味少了,倒是下面的米粒味濃,這才是荷葉粥中的真品。
03
雪 花 酪
北京一進入三伏,真是酷暑難耐。沒有空調冰箱時,人們消暑的辦法就是坐在陰涼兒的地方,手里搖著大蒲扇,這時要能吃點兒冷食冷飲,那真是太享受了。所以能和“涼”沾邊兒的攤販,生意也火起來了。各類冰品大受歡迎,尤其是雪花酪最吸引人。
首先做雪花酪的家伙什兒就很特別:一個矮幫子大木桶,里面放著一個比木桶高出一截兒的瘦鐵筒,把涼白開水和白糖、香精放到鐵筒內,在鐵筒和木桶之間填滿了碎冰塊兒,再用皮帶纏在鐵筒外皮上端,由一個壯漢雙手反復拉扯皮帶,快速轉動鐵筒。經過上百次的雙手一前一反的拉動,碎冰塊就把鐵筒內的涼水慢慢由降溫到結成冰凌渣兒,隨著轉動就越來越稠,如同一筒稠粥,又是雪白的,像奶酪一樣,所以叫雪花酪。
待做成一筒后,小販就會大聲吆喝:“冰兒鎮的凌來……雪花酪,讓你喝來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有人來買時,就從筒內舀一勺盛入碗中,澆上果子干、酸梅湯攪拌一下,吃到嘴里酸甜可口,冰凌的清涼沁人心脾,酷熱頓消。看到主顧漸漸上來了,他又會換詞兒叫賣:“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涼的冰激凌!”這時買上一碗,端在手上邊邊嚼,那真是暑天里的大樂事兒了。
雪花酪是從刨冰發展來的。刨冰是用刨床將天然冰塊刨出冰屑,再用果子干兒、炒紅果、酸梅湯等澆入攪拌均勻,盛到碗里出售。雪花酪則是用涼開水凝結成的,所以老百姓吃得放心,買的人也多了,刨冰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04
打 冰 盞 兒
“冰盞兒”也稱“冰碗兒”,是賣冷飲商販手里拿的招攬生意的響器。這是以生黃銅制成的直徑約三寸、外面磨光的碟形碗,商販把兩只碗疊在一起,將一只手的中指、無名指夾在銅碗中間,用拇指、食指護著碗的一側,用小指托住碗底兒,一上一下不斷敲打,兩碗相擊,發出清脆、悅耳、有節奏的花點兒聲。清朝有位詩人形容它說:“櫻桃已過茶香減,銅碗聲聲喚賣冰。”它有抑有揚的嘀嘀嗒嗒的聲音特別吸引人,傳到正熬苦夏的大人孩子耳朵里,那簡直就是一種清涼的信號!
只要順著聲音找過去,喝一杯冰鎮酸梅湯,涼氣從喉而入,直貫肺腑,瞬間暑氣頓消,那真是夏天最愜意的事兒了。用“響器”叫賣自己的物品,從宋朝就有了,尤其賣冷飲的。商販還邊打“冰盞兒”邊唱自己編的合轍押韻的詞兒,記得在白塔寺廟會就見過此景,如“銅碗一打叮當響,快喝冰鎮的酸梅湯”,這又掂打又演唱的聲浪,自然就吸引滿頭大汗的顧客了。
酸梅湯以琉璃廠的信遠齋和大柵欄的九龍齋名氣最好,選料上乘講究,入口酸甜清醇,早年許多文人墨客在琉璃廠淘書后,必到信遠齋喝上幾碗解暑。張恨水曾寫道:“一盞寒漿驅暑熱,令人常憶信遠齋。”梁實秋到臺灣后也念念不忘這口兒,他道:“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這也是先生身在異地對家鄉美食的懷念吧!
除了以上這些美食,“大花翎”“黑蹦筋”西瓜,“旱三白”“蛤蟆酥”“酥瓜”等香瓜兒,夏天樹蔭下的大碗茶,立夏當天的五彩蛋……在北京快速的發展中,依舊是不可磨滅的老北京夏日記憶。而這些生活方式、民俗民風的真實寫照,均來自《我們的日子:老北京的四季風情》一書。
《我們的日子》
本書大略以一年四季時光為順序,共收入文字184篇,從吃春餅開始,談到面茶、豆汁兒、豌豆黃等老北京的食品,涉及修腳、擦皮鞋、鋦鍋鋦碗等老北京的行當,回溯租小人書、接生、放話匣子、搖煤球等消失了的記憶,每篇文字都有相應的民俗畫供讀者參照。春夏秋冬變幻,全書在第二年的二月二龍抬頭曲終奏雅。作者的文字真摯詼諧,簡樸典雅,在“快時代”細微平實地還原了為現代生活節奏所忽略的“慢生活”,深情在焉。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代代人棄舊圖新的變革史,世上萬物推陳出新,勢不可擋。老北京的生活一去不返,但溫故而知新,回憶過去是為了觀照當下,瞻望未來。相信即使四季輪轉,時光飛逝,生活中最真最美的東西也依舊不會被時間所淘洗,而是轉變為一種珍貴的記憶,在人們迷失方向或“快節奏”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依舊能夠得到片刻的慰藉。
其他有關“老北京”圖書
《北京紀勝》
《胡同里的日常》
推文圖源網絡,侵刪致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