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二戰后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局部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中東地區的政治格局,還為全球軍事戰略和武器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軍隊使用飛毛腿導彈對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發動襲擊,雖然未能扭轉戰局,卻意外地暴露了美軍在技術優勢下的若干弱點。
海灣戰爭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在薩達姆·侯賽因的命令下入侵科威特。這次入侵的動機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考量。兩伊戰爭(1980-1988)結束后,伊拉克背負了巨額債務,其中包括欠科威特的140億美元。
薩達姆指責科威特通過“斜向鉆井”技術竊取伊拉克魯邁拉油田的石油,同時認為科威特在歐佩克框架內超額生產,導致油價下跌,損害了伊拉克的經濟利益。此外,他還宣稱科威特歷史上是伊拉克的一部分,應歸屬伊拉克。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伊拉克對科威特的軍事行動。
伊拉克的入侵行動迅猛而果斷。當時伊拉克擁有約95.5萬正規軍和65萬準軍事部隊,裝備4500輛坦克、484架戰斗機和232架武裝直升機。而科威特僅有1.6萬名士兵,配備3個裝甲旅、1個機械化步兵旅和1個炮兵旅,空軍規模更小,僅2200人、80架固定翼飛機和40架直升機。
伊拉克先頭部隊由精銳特種部隊組成,迅速突破邊境,隨后主力部隊直撲科威特城。僅僅兩天,科威特全境淪陷,王室成員逃往沙特阿拉伯。8月4日,伊拉克宣布科威特為其第19省,并任命阿里·哈桑·阿明為總督,實際控制了科威特的石油設施和中央銀行。
國際社會反應迅速。8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60號決議,譴責入侵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撤軍。8月6日,第661號決議實施了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薩達姆態度強硬,拒絕妥協,局勢持續惡化。
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授權成員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離,并設定1991年1月15日為最后期限。美國總統喬治·H·W·布什迅速行動,發起“沙漠盾牌”行動,向沙特阿拉伯部署部隊,防止伊拉克進一步擴張。
為應對危機,美國組建了一個由42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包括沙特阿拉伯、埃及、敘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這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軍事聯盟。美國在聯盟956,600名士兵中占73%,成為主導力量。
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通過外交努力,從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各籌集150億美元資金,埃及獲得70億美元債務豁免,敘利亞承諾派遣10萬軍隊。德國和日本雖未直接派兵,但分別提供了66億美元和1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這一聯盟的形成,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伊拉克侵略的集體反對,也為即將到來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
1991年1月17日,聯合國最后通牒到期,聯盟發起“沙漠風暴”行動,標志著海灣戰爭全面爆發。戰爭初期,聯盟空軍利用F-117隱形戰機和精確制導武器,對伊拉克的防空系統、指揮中心和軍事設施展開猛烈轟炸,迅速癱瘓了伊拉克的正規部隊。
在海灣戰爭中,飛毛腿導彈成為伊拉克為數不多的反擊手段。盡管其技術相對落后,精度不高,但伊拉克通過靈活的戰術運用,給聯盟部隊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飛毛腿B型導彈是蘇聯研制的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射程約300公里,發射準備時間短,具有較強的機動性。
伊拉克在戰前從蘇聯進口了36輛飛毛腿機動發射平臺和800枚飛毛腿B導彈,并在此基礎上仿制出“侯賽因”導彈。這些導彈雖然精度有限,但快速部署和撤離的能力讓美軍難以應對。
伊拉克導彈部隊采取了游擊戰術。白天,飛毛腿發射車隱藏在沙漠中的民用建筑或天然掩體中,保持無線電靜默,規避美軍偵察。夜晚,趁沙塵天氣或能見度低,發射車迅速駛出,完成部署、發射和撤離,整個過程控制在10分鐘以內。
1月18日,特拉維夫首次遭到飛毛腿襲擊,盡管未造成大規模傷亡,但引發了居民的廣泛恐慌,迫使以色列政府采取緊急措施,例如分發防毒面具,并一度考慮反擊。
美軍迅速采取反制措施,部署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攔截飛毛腿,同時出動F-15戰機和特種部隊在伊拉克沙漠中展開“飛毛腿獵殺”行動。此外,美軍還將洲際導彈預警衛星調整至中東上空,提供早期預警。飛毛腿的機動性讓這些努力效果有限。
美軍戰機從接到預警到抵達發射區域需5至8分鐘,而飛毛腿發射車早已撤離。F-15E戰機雖配備紅外吊艙,但夜間沙塵天氣干擾了探測效果。特種部隊深入沙漠搜索,卻因情報滯后頻頻無功而返。戰爭結束時,36輛飛毛腿發射車中仍有17輛幸存,顯示美軍在壓制機動目標上的困難。
飛毛腿的襲擊對聯盟造成了顯著干擾。2月25日,一枚飛毛腿擊中沙特達蘭的美國軍營,造成28名士兵死亡、110人受傷,成為美軍在戰爭中傷亡最慘重的事件。愛國者系統的攔截效果備受質疑,部分導彈因解體形成碎片,增加了攔截難度。戰爭后期,聯盟30%的戰機被投入搜尋飛毛腿,分散了對伊拉克主力部隊的打擊力度。
中國軍方密切關注飛毛腿的表現,發現即使技術落后的武器,只要運用靈活戰術,也能牽制強大的對手。這為中國提供了啟發:在面對技術優勢的敵人時,低成本、高機動性的武器系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海灣戰爭中,美軍憑借先進技術和強大火力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在應對飛毛腿導彈時,卻暴露了一些明顯的缺點。
反導防御的不足美軍部署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旨在攔截飛毛腿導彈,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飛毛腿導彈在飛行中會解體,形成多個碎片,使得愛國者難以全部攔截。
2月25日,一枚飛毛腿擊中沙特達蘭的美國軍營,造成28名士兵死亡、110人受傷,這是美軍在戰爭中傷亡最慘重的一次。這暴露了美軍反導防御的短板,也讓中國軍方看到了美軍在面對戰術彈道導彈時的脆弱性。
搜索和打擊機動目標的困難伊拉克的飛毛腿發射車具有高度機動性和隱蔽性,給美軍的搜索和打擊帶來了極大挑戰。美軍出動F-15戰機和特種部隊試圖摧毀這些目標,但收效甚微。
飛毛腿發射車在發射后迅速撤離,而美軍戰機從接到預警到抵達目標區域需要5至8分鐘,時間差讓打擊行動難以奏效。戰爭結束時,36輛發射車中仍有17輛幸存,凸顯了美軍在對付機動目標時的無力。
資源分配的失衡為應對飛毛腿威脅,美軍投入了大量資源。戰爭后期,聯盟30%的戰機被調去搜尋飛毛腿,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對伊拉克主力部隊的打擊力度。這種資源分配的失衡,讓美軍付出了額外代價,也暴露了其在面對非對稱威脅時的應對策略缺陷。
夜間作戰能力的不足飛毛腿導彈通常在夜間或惡劣天氣條件下發射,以規避美軍偵察。美軍在夜間作戰能力上存在短板,F-15E戰機雖配備紅外吊艙,但沙塵天氣嚴重干擾了探測效果。這使得美軍在夜間搜索和打擊飛毛腿發射車時困難重重。
情報和預警系統的局限盡管美軍動用洲際導彈預警衛星提供早期預警,但反應時間仍不足以應對飛毛腿的快速發射和撤離。美軍從接到預警到采取行動需要5至8分鐘,而飛毛腿發射車在10分鐘內完成任務,這種時間差讓美軍難以及時摧毀目標,暴露了情報和預警系統的局限性。
中國軍方通過對海灣戰爭的觀察和分析,從飛毛腿之戰中獲得了重要啟示。這些經驗不僅影響了武器發展,也塑造了軍事思維方式。
低成本、高機動性武器的潛力飛毛腿導彈技術落后,但通過游擊戰術成功牽制了美軍。這讓中國軍方認識到,即使技術上處于劣勢,也可以通過低成本、高機動性的武器對強敵構成威脅。因此,中國開始重視發展機動性強的戰術導彈,以應對潛在對手。
反導防御的重要性美軍反導防御的不足,促使中國加速發展自己的反導系統。1991年后,中國對HQ-9防空導彈進行改進,引入垂直發射技術、高速CPU和先進軟件。到2000年,HQ-9實現反導突破,2010年成功進行中段攔截試驗,標志著中國反導技術的顯著進步。
信息戰和心理戰的價值飛毛腿襲擊雖傷亡有限,但對以色列和沙特造成了心理恐慌,顯示了心理戰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中國軍方因此加強了信息戰和心理戰研究,以削弱敵方士氣。
夜間作戰和惡劣天氣條件下的能力美軍在夜間和惡劣天氣下的作戰短板,為中國提供了借鑒。中國軍方開始提升夜間作戰和復雜環境下的作戰能力,以在未來沖突中占據優勢。
情報和預警系統的優化美軍情報和預警系統的局限性,讓中國看到了改進自身系統的重要性。中國投入更多資源,發展偵察衛星、預警雷達和情報分析系統,提高對敵方行動的預警和反應速度。
海灣戰爭的飛毛腿之戰雖未改變戰爭結局,但其影響深遠。中國軍方從中汲取的經驗,不僅指導了武器發展,也豐富了軍事戰略思維。通過分析美軍在飛毛腿之戰中的不足,中國獲得了寶貴啟示,為軍事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未來戰爭中,技術優勢是否仍是決定性因素,低成本武器又將如何改變規則,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