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正式將意大利撒丁島的“仙女之屋”(Domus de Janas)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意大利第61個獲得此項殊榮的遺產地,使意大利繼續保持全球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國家地位。
“仙女之屋”是撒丁島境內一種史前巖石墓葬群的名稱,考古學上稱為“穴居墓”(necropoli ipogee),形成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五千年至三千年之間。這些墓穴被精心雕刻于巖石之中,是撒丁島史前社區喪葬禮儀、精神信仰與社會結構演變的重要見證。當地民間長期將其稱為“仙女之屋”,反映出這一遺址在文化記憶與民間傳說中的深厚地位。
這類地下建筑以其復雜的布局、象征性裝飾和具象圖案而著稱,代表了地中海西部地區最廣泛且最豐富的地下喪葬建筑體系。據統計,全島約有3500座類似結構,分布廣泛,構成一個完整的史前文化景觀。這一遺產的列名,不僅確認了其非凡的考古與人類學價值,也為當地未來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提供了國際支持。
除了意大利的“仙女之屋”,本次新增世界遺產的名單還包括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四座新天鵝堡式宮殿——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赫倫基姆湖宮(Herrenchiemsee)、林德霍夫宮(Linderhof)和沙亨王宮(Schachen)。
德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主席瑪麗亞·伯默(Maria B?hmer)表示,這些建筑不僅是建筑史上的杰作,也體現了“童話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的藝術幻想與個性特質。她稱這項認定為“一種非凡的榮譽”。
世界遺產委員會還將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卡納克(Carnac)的巨石群和希臘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宮殿遺址列入名錄。卡納克的石陣遺址可追溯至公元前4500年至3300年,而克諾索斯(Cnosso)、費斯托斯(Festo)、瑪利亞(Malia)等宮殿遺址則見證了米諾斯文明在公元前2800年至1100年之間的發展。
雖然“世界遺產”稱號不直接包含財政資助,但它能顯著提高遺產地的國際可見度和文化聲望,同時也要求相關國家建立有效的游客管理機制,避免文化遺址因旅游過度而遭受破壞。2009年,德國德累斯頓易北河谷因一座新橋的建設被教科文組織認為破壞了景觀的“卓越普遍價值”,因此被取消世界遺產資格,這是歐洲首例。
來源:意歐視點 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