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苗正 編輯|Cong
2025年7月15日,隨著英偉達CEO黃仁勛到訪北京,在經歷數月的出口限制后,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正計劃恢復其“合規版”AI芯片H20在中國的銷售。這一舉動,發生在英偉達市值歷史性地突破四萬億美元的背景之下,顯得尤為意味深長。
它并非一次簡單的商業回歸,而是這家全球最炙手可熱的科技公司,在華盛頓的政治高壓、華爾街的增長預期以及中國市場的戰略變局之間,做出的一次極其復雜且充滿風險的戰略抉擇。這不僅關乎英偉達自身的未來,更深刻地折射出全球高科技產業鏈在地緣政治博弈下的重構與撕裂。
英偉達之所以必須重返中國,其最根本的驅動力源于其自身驚人的成功——那高達四萬億美元的市值。如此龐大的估值,早已超越了公司當下的盈利能力,而是資本市場對其未來近乎無限增長潛力的集中體現。這個“增長神話”是英偉達股價的核心支撐,它要求公司不僅要維持現有業務,更要不斷開拓新的收入來源,以證明其配得上如此高的市場預期。任何可能動搖這一增長故事的因素,都會直接引發資本市場的負面反應。
而美國政府的出口禁令,恰恰是這個增長故事中最不和諧的音符。中國市場對于英偉達,尤其是其數據中心業務而言,絕非可有可無的邊角料。在禁令生效前,該市場一度貢獻了其數據中心業務超過四分之一的收入,是中國AI產業發展最主要的硬件基石。一紙禁令,意味著英偉達瞬間失去了其全球最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
這種規模的收入損失,對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是沉重打擊,對于一個被資本市場用“未來”來定價的公司,其影響更是致命的。它直接挑戰了英偉達增長故事的完整性,向投資者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一個無法在中國市場自由競爭的英偉達,還能否維持預期的增長率?
因此,推動H20芯片入華,對于英偉達管理層而言,是一次“必須完成的任務”。其首要目標并非僅僅是挽回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而是在于修復其受損的增長敘事。這是一種向華爾街傳遞的強力信號:證明英偉達有能力在嚴苛的地緣政治限制下,依然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這展現了公司的韌性、商業智慧和對全球市場的掌控力。在投資者眼中,這種“繞過”管制的能動性,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能夠對沖政治風險的無形資產。每一次關于H20銷售取得進展的消息,都能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從而對穩定并推高其股價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梢哉f,重返中國市場,是英偉達為了捍衛其四萬億市值所必須下的一步棋。
英偉達重返中國的路徑,是通過推出一系列所謂的“合規版”或“特供版”芯片實現的,其中H20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這些芯片的誕生,堪稱一門在政治“鐐銬”下施展的商業藝術,其核心在于對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條例的精細解讀和規避。
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其核心目標是通過設置一系列技術參數閾值,來阻止中國獲得可用于大規模AI模型訓練的高性能計算能力。這些參數主要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單個芯片的絕對計算性能,二是芯片之間進行數據傳輸的互聯帶寬。政策制定者認為,只要將這兩項指標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就能有效防止中國通過大規模集群的方式“堆”出能夠威脅美國技術霸權的超級算力。
英偉達的H20芯片,正是在這個規則框架內被“手術刀式”地精確設計出來的。與被禁售的H100相比,H20在核心計算性能上被大幅削減,確保其單卡性能遠低于管制紅線。更關鍵的是,其連接多塊GPU的NVLink高速互聯技術也被閹割,使得大規模擴展集群的效率大打折扣。然而,在“閹割”硬件性能的同時,英偉達保留了H20最核心的競爭力——對CUDA軟件生態系統的完整兼容。
CUDA是英偉達耗費十余年心血建立起來的護城河,它包含了大量的庫、開發工具和優化過的算法,全球絕大多數AI開發者都習慣于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工作。對于中國客戶而言,盡管H20的硬件性能不盡如人意,但其對CUDA的兼容性意味著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他們過往的軟件投資和開發習慣,避免了遷移到其他平臺所需付出的高昂成本和時間。這正是英偉達敢于將“閹割版”產品推向市場的底氣所在。
它賭的是,在中國國產方案生態尚不完全成熟的窗口期內,CUDA的生態粘性足以彌補H20在硬件上的不足,讓中國客戶“捏著鼻子”也得繼續采購。這種策略,是英偉達在遵守華盛頓法規和維系中國市場之間,所能找到的唯一平衡木。
面對英偉達的“特供”產品,中國市場的態度是復雜且多層次的。短期來看,市場確實存在需求。對于眾多正在進行AI研發的中國科技公司和研究機構而言,時間窗口至關重要。在國產替代方案尚未能實現無縫銜接的情況下,采購H20成為了維持項目運轉、避免研發停滯的一種現實主義選擇。CUDA生態的慣性力量,使得轉換平臺的決策過程異常艱難。
然而,從長期戰略層面看,持續的外部打壓和供應的不確定性,已經在中國內部形成了高度統一的共識:必須建立自主可控的AI技術體系。一次次的禁令,如同一次次嚴厲的警鐘,讓所有中國企業都清醒地認識到,將核心命脈置于他人之手是極其危險的。
“去英偉達化”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已經融入到國家戰略和企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之中。以華為昇騰為代表的國產AI芯片及其配套的CANN軟件生態,正在國家意志和龐大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迭代和推廣。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監管機構對英偉達可能展開的“反壟斷調查”,就不能被簡單地看作一次孤立的法律行動。它更像是一種具有多重戰略意圖的“工具箱”選項。這是對美國“長臂管轄”的一種對等威懾。它清晰地表明,中國同樣擁有可以影響全球科技巨頭在華業務的法律和監管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美方在制定未來政策時的顧忌。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反壟斷調查可以成為扶植本土產業的有效手段。
通過對英偉達的市場行為進行規制,例如審查其定價策略、捆綁銷售行為以及對不同規??蛻舻拇霾町惖?,可以有效地削弱其利用市場壟斷地位進行不公平競爭的能力。這無疑為華為昇騰等本土競爭者創造了更為公平的市場環境和寶貴的成長窗口期。這并非簡單的貿易保護,而是在特殊歷史時期,一個國家為了其核心技術產業的未來,所采取的必要戰略布局。
綜合來看,英偉達恢復對華銷售H20芯片,是一場精心計算但又充滿不確定性的賭博。它在短期內,確實能夠為英偉達帶來可觀的收入,緩解其增長壓力,為其高企的市值提供新的支撐。然而,這杯看似解渴的“酒”,其中卻可能摻雜著長期的“毒藥”。
政策風險依然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批準H20銷售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美國政府手中,它可以隨時根據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而收緊或調整政策,這種不確定性是英偉達無法控制的。
而且市場風險正在急劇增加。H20在中國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格局。它不僅要在性價比上接受中國客戶更為苛刻的審視,更要直面華為等本土對手的正面挑戰。后者不僅在產品性能上奮起直追,更擁有本土化服務、供應鏈安全以及潛在的愛國消費情緒等多重優勢。中國客戶在經歷了反復的斷供風波后,對供應鏈安全的考量權重已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根本的風險在于,英偉達的“合規”策略,可能在客觀上加速了自身被替代的進程。它用性能打折的產品,教育了中國市場如何在沒有其最頂尖硬件的情況下繼續發展AI。這給了中國本土生態系統一個寶貴的追趕期。當中國客戶逐漸適應了性能稍遜的硬件,并圍繞國產平臺建立起新的開發習慣后,英偉達的生態壁壘也將隨之松動。
因此,英偉達的“中國棋局”,本質上是一場用長期戰略空間換取短期財務收益的交易。雖然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底蘊和商業運作能力,它暫時穩住了陣腳,但其在中國市場長達十余年的、近乎絕對的壟斷地位正不可逆轉地走向終結。未來,它將不得不學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與者,而不是唯一的規則制定者,來面對一個更加多元、競爭更加激烈的中國市場。其高達四萬億美元的市值,既是其輝煌的頂點,也是其沉重的負擔,終將在這場深刻的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面臨最嚴峻的現實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