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國學界冒出個"新學說",聲稱中國歷史上長期是韓國的附庸國。
這種論調雖然荒唐,卻在韓國網絡引發熱烈討論,甚至影響到部分教科書的編撰。
今天我們不談情緒,只用史料和考古證據,拆解這套"歷史發明"的三大套路。
01 虛構的"南北國時代"
韓國教科書近年新增一個重要概念——將渤海國與新羅并稱為"南北朝"。
這個說法源自18世紀朝鮮學者柳得恭,現代韓國史學界將其發揚光大。
但考古證據顯示:渤海國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全部位于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韓國境內至今未發現任何渤海遺址。
更關鍵的是,《舊唐書》明確記載渤海"每歲遣使朝貢",其君主接受唐朝冊封,使用唐朝年號,官制完全仿效唐朝。
這種宗主國-藩屬國關系,在韓國教材中被刻意淡化,反而強調其"獨立外交"。
02 偷換概念的"文化申遺"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成為這套手法的經典案例。
申報時刻意回避與中國端午節的淵源,強調其"本土獨特性"。
但歷史記載顯示:高麗時期端午習俗源自宋朝,連時間安排都參照中原歷法。
更諷刺的是,韓國端午祭既不紀念屈原,也不吃粽子,與中華端午傳統已大相徑庭。
類似操作還出現在"農歷新年"改名運動,將"Chinese New Year"改為"Lunar New Year",試圖模糊文化起源。
03 移花接木的"泡菜鬧劇"
2023年韓國政府鬧出國際笑話——提前宣布"泡菜申遺成功",結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打臉:僅是進入預備名單,且申遺對象是"越冬泡菜文化",而非泡菜本身。
這種偷換概念的操作,暴露了更深層的焦慮:韓國泡菜主要原料大白菜,90%從中國進口,卻要宣稱是完全獨立的飲食文化。
這套"歷史重構"并非偶然,而是系統性的文化工程。
從教材修訂到申遺策略,從節日改名到服飾起源,都在試圖構建"去中國化"的歷史敘事。
其根源在于:朝鮮半島長期處于中華文化圈,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歷史焦慮"。
但正如學者指出的,韓國服飾形制源自明朝,農歷沿襲中原,這些文化基因無法切割。
真正的歷史不怕質疑,怕的是用政治綁架學術。
當我們看到韓國史書"修改"歷史時,不該簡單嘲笑,而要警惕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畢竟,篡改過去的人,終究會被未來審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