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看似普通的產品安全事故,最終演變為保險業的天價賠付案例。
蘇黎世財產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黎世財險(中國)”)昨日披露的重大賠付公告顯示,因一款出口美國的空調遙控器電池被6歲男童誤吞導致永久性傷害,其作為超賠層保險人承擔了折合人民幣1.4128億元的賠償責任。
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國內單筆產品責任保險賠付紀錄,更給中國出海企業敲響了風險警鐘。
從意外事故到天價和解
時間回溯至2022年7月,美國一名6歲男童在家中誤吞空調遙控器內的紐扣電池,造成胃腸道永久性損傷。其家屬隨后對遙控器生產企業——一家中國出口商提起訴訟,索賠金額高達1.252億美元。
這場看似簡單的民事糾紛,因涉及跨國產品責任、未成年人重傷等因素,迅速升級為可能動搖企業根基的法律危機。
2023年4月,蘇黎世財險(中國)接到被保險人報案后,啟動了超賠層保險的應急響應機制。作為商業綜合責任險的超賠層承保方,其介入不僅涉及賠償金額核算,更需應對美國復雜的訴訟程序。
據了解,美國陪審團在類似案件中常傾向于高額懲罰性賠償,涉案律師團隊評估后認為,若進入庭審階段,最終賠償金額可能遠超原索賠額。在此背景下,雙方于2024年達成4000萬美元的和解協議,較原索賠額縮減近七成,但仍成為中國企業海外產品責任糾紛中的標志性案例。
2025年6月,蘇黎世財險(中國)完成了全部賠付,其承保的超賠層保單責任限額徹底用盡。這意味著,在基礎層保險已賠付的基礎上,該公司承擔了近半數的和解金額。
超賠層保險:企業風險的“最后一道防線”
此次案件中頻繁出現的“超賠層保險”,是理解這起天價賠付的關鍵。
作為商業綜合責任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超賠層保險如同“保護傘的保護傘”——在基礎保險額度用盡后,才啟動賠付責任。這種分層保險模式在歐美市場極為常見,能幫助企業應對超出預期的巨額賠償。
具體到本案中,被保險人顯然構建了“基礎層+超賠層”的保險組合:基礎層保險覆蓋常規風險,而蘇黎世財險(中國)承保的超賠層則應對極端高額索賠。數據顯示,該超賠層保單在此次賠付中全額用盡,也從側面反映出企業對海外市場風險的預判仍有不足。
值得關注的是,蘇黎世財險(中國)通過再保險機制緩沖了此次賠付的沖擊。其2025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當期最高單筆賠付在再保分攤后降至2100萬元,再保攤回比例高達85%。
這種“保險再保險”的風險分散模式,既體現了國際保險集團的風控能力,也暴露出國內險企在承接高額風險時對國際再保險市場的依賴。
此次1.4億元賠付案的終極啟示在于:當“中國制造”走向全球時,風險防控體系必須同步升級。
企業不僅需要完善產品設計,更需構建多層次保險保障、熟悉目標市場法律環境。畢竟,在全球化時代,一枚紐扣電池的安全隱患,可能在異國他鄉演變為摧毀企業的“蝴蝶效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