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 “南京某男士理發店美女熱舞攬客” 的視頻在全網引發熱議。畫面中,幾位穿著火辣的年輕女孩在顧客身旁頂胯扭腰,臺下男性顧客舉著手機全程拍攝,Tony 老師則在一旁笑而不語。
這樣的場景讓網友直呼 “三觀震碎”:剪個頭發而已,為何要把女性淪為移動霓虹燈箱?
一、娛樂至死時代,女性正在成為 “人形流量密碼”
這種現象并非孤例。從河南鄭州三家美女環繞男顧客熱舞的理發店,到臺球廳里穿著超短裙的 “助教”,再到房地產沙盤前整齊劃一地跳女團舞的女銷售,“美女跳舞” 似乎成了各行各業攬客的 “萬能公式”。
更荒誕的是,社交平臺上竟流行起將美食稱為 “新妻子” 的惡俗梗 —— 一杯奶茶能被封為 “新妻子”,一碗手搟面也能貼上 “妻子的誘惑” 標簽。
這種將女性身份等同于可消費物品的邏輯,正在潛移默化地強化 “女性是附屬品” 的陳腐觀念。
美國漫畫家提出的 “性感臺燈測試” 在此刻顯得尤為刺痛:當理發店的熱舞女孩、房地產的售樓小姐、美食帖子里的 “妻子” 都能被替換成 “性感臺燈” 而不影響敘事時,她們的存在就只剩下吸引眼球的功能。
心理學中的 “去人性化認知” 揭示,當女性被簡化為 “功能組件”,人們對其痛苦的共情能力會逐漸鈍化。
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人能一邊拍攝熱舞視頻一邊調侃 “這腿值得充 5000 會員”,甚至有女性在評論區艾特老公 “讓我男朋友先看”。
二、從物化到自我物化:溫水煮青蛙的危險游戲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物化正在從外部強加演變為自我認同。當 “萌得我都要下奶了”“帥得我原地排卵” 等將生理特征娛樂化的梗流行時,當 “坐在老板腿上來錢快” 成為自嘲金句時,女性正在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價值與 “性吸引力” 綁定。
浙江湖州某咖啡店推出的 “女性穿比基尼免門票” 活動就是典型案例 —— 商家利用女性身體做噱頭,而部分女性為了免費門票主動配合,最終形成 “物化 - 自我物化” 的閉環。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消費主義對女性形象的系統性規訓。從 AI 語音助手清一色的溫柔女聲,到綜藝節目將女性價值簡化為 “顏值 + 舞臺表現”,資本正在將女性異化為可批量生產的 “性感符號”。
更諷刺的是,這種規訓往往披著 “自由選擇” 的外衣,讓參與者誤以為自己是 “掌握主動權” 的一方。
三、破局之道:從 “性感臺燈” 到 “靈魂掌燈者”
要終結這場鬧劇,需要多方共同覺醒。商家應意識到,靠低俗營銷換來的流量終將反噬品牌 —— 河南南陽某理發店雖靠美女熱舞獲得短期關注,但網友的焦點始終停留在舞者而非理發服務本身,這種畸形的流量難以轉化為長期口碑。
消費者也需反思,當我們為熱舞視頻點贊、為 “新妻子” 梗捧腹時,實則在為物化女性的鏈條添磚加瓦。
對女性自身而言,重拾專業價值與尊嚴是關鍵。南京美發公司的洗頭工用專業手法讓顧客 “神清氣爽”,為阮玲玉設計經典發型的劉瑞卿師傅靠技藝贏得尊重,這些案例證明:
真正的魅力源于不可替代的專業能力,而非身體展演。正如《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傳遞的價值觀 —— 女性的價值不應被年齡、容貌或他人目光定義,而在于 “三十而驪” 的自我覺醒。
當理發店的鏡子不再映照出被物化的身體,當 “妻子” 的稱呼回歸愛與責任的本質,當每個崗位上的女性都能以專業能力贏得尊重,我們才能真正走出 “娛樂化女性” 的泥潭。
畢竟,女性不是世界的裝飾品,而是創造意義的主體之一。這場用女性尊嚴換取流量的鬧劇,早該畫上句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