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漢昇(1913—2001),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家,主要研究中國經濟史。曾任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史論叢》《中國經濟史研究》《元代的紙幣》《中國行會制度史》等。
甲午戰爭前30年左右,中國建立為解決沿海國防問題而開辦的兵工廠和造船廠,可稱為自強運動的工業建設,也是中國頭一個階段的工業化,因為這些工業都是利用西方機器設備來制造,故可說是中國機械化生產的開始。因為這些工業并不能馬上賺錢,所以私人不會投資,但它們既然與國防有關,政府就不得不負起責任來投資開辦,這些工廠都是官辦的。
這些官辦工業當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政府經費不夠,設備簡陋,效率低下,生產出的船性能差、速度慢;制造出的槍,式樣陳舊落伍。(二)管理組織不健全,冗員太多,公款濫用。(三)技術人才方面有問題,例如福州船政局派至英國的留學生,回國后正值甲午戰爭失敗,政府經費困難,不能發揮他們的長處,因為失業,不得不到外國洋行、領事館擔任翻譯,并不能到船廠工作,學非所用。(四)工廠廠址亦有問題。例如造船廠需要鋼鐵作為造船原料,福州船廠設于靠海邊的馬尾,鋼鐵須由國外進口,不能在當地制造。雖然福建有鐵礦,可是當時在福建并沒有煤礦,而煤是煉鐵煉鋼的重要燃料,故福州船廠要老遠從外國購買鋼鐵進口,才能造船,以致成本日高,成績不好。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設立漢陽鐵廠,籌備時間從1890到1894年,1894年5月開始煉鐵,不久之后因成本重,且煉成的鋼質量不好,不利于制造鐵路路軌。鐵廠在官辦時期,經費主要來自政府,可是甲午戰敗后,由于對外大量賠款,政府經費困難,只好改為官督商辦,由商人募集股本來經營。這是甲午戰后不久的情形。
《明清經濟史講稿》
全漢昇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年11月
為何官辦的漢陽鐵廠,成績不好?原因是:(一)燃料問題沒有解決。張之洞也知道,在煉鐵制鋼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煤做燃料。湖北大冶鐵礦儲量豐富,鐵砂供應沒有問題。張之洞在大冶鐵礦附近,投資開采王三石煤礦,希望開采到煤,把鐵砂煉成生鐵,再煉成鋼,但開采到數十丈深時冒出大水,煤礦礦坑被淹,沒有多余的錢買抽水機,只好放棄這個煤礦,不繼續開挖。張之洞又在江夏縣(今武漢江夏區)馬鞍山煤礦開采,結果發現煤中所含硫黃的成分太多,不能煉成焦炭(焦煤),因此沒有辦法用來煉鐵制鋼。漢陽鐵廠于光緒二十年(1894)開始煉鐵制鋼,所用的煤自開平煤礦買來。由于燃料供應不夠,原來在漢陽鐵廠有兩個化鐵爐,只開一個來煉。同時開平煤礦能供應漢陽鐵廠的焦煤數量有限,而且加上高昂的運費,所賣的價格很高。因為開平煤礦不能滿足漢陽鐵廠的需要,乃由上海購買自外國進口的焦煤,但價格更高。化鐵爐從1894年5月起開爐煉鐵,到10月便被迫停爐不煉。
(二)張之洞為建設漢陽鐵廠而訂購的機器設備,主要來自英國。英國的機器廠在得到漢陽鐵廠的機器訂單后,問張之洞用何種原料來煉鐵煉鋼。張之洞竟回答說,中國地大物博,你們有什么就給我們什么好了。英國給張之洞的機器設備中,有兩個貝色麻煉鋼爐,不能把由含磷較多的鐵砂煉成鐵做原料來煉成合用的鋼。這是機器設備的問題。
(三)廠址亦有問題。鋼鐵工廠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煤做燃料,大量的鐵砂做原料,為節省運費起見,最好把廠址設在煤、鐵礦都在一起的地方。但張之洞在甲午戰爭前開采煤礦并沒有成功,焦煤的供應仍是問題。不得已求其次,廠址起碼要設在鐵礦生產地區,如大冶鐵礦,以便減輕鐵砂運費的負擔。但張之洞不同意在大冶設鐵廠,而決定設在漢陽,因為湖廣總督衙門在武昌,漢陽距離武昌較近,張之洞擔心鐵廠的員工偷懶、貪污,想就近管理,于是在漢陽設鐵廠。這樣一來,只能經常由湖北東部大冶走一百多里的路,運鐵砂到漢陽去煉,運費增多,導致成本也高。而且漢陽夏天雨量多,潮濕,煉鐵制鋼所需燃料更多。這些都是廠址的問題。
所謂自強運動的經濟建設,到甲午戰爭時為止,情形有如上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甲午戰爭前30年,想自強但強不了,甲午戰敗是一證明。到甲午戰爭后,政府有鑒于工業官辦很有問題,乃采取對應措施。(一)鼓勵私人資本投資創辦工業。(二)中國過去采用西方機器設備來制造的工業以國防工業為主,甲午戰爭后改變方針,提倡輕工業或消費品工業。這些工業用西方機器制造,成本降低,使大家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工業品,生活得以改善,故棉紡織工業、面粉工業及其他輕工業發展起來。(三)過去中國興辦工業,多半利用國內資金,但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條約口岸投資工業生產,外資在中國工業化的地位也就重要起來。這是甲午戰爭后開始的中國工業化的第二階段,和自強運動時期工業化不同的情形。
官辦的漢陽鐵廠在甲午以前遭受的種種困難,張之洞在甲午以后無法解決,乃找到盛宣懷來招商承辦漢陽鐵廠。盛宣懷接收鐵廠后,一方面負責經營鐵廠,另一方面他又出任鐵路總公司的督辦,負責建設盧漢鐵路(后改稱京漢鐵路)。當時主要的意思是,盛宣懷經辦漢陽鐵廠,生產的鋼軌直接賣給鐵路總公司,生產者與主顧為同一人,不愁沒有生意,故盛宣懷兩方面都負責。官辦時期,政府曾對漢陽鐵廠大量投資,但盛宣懷接手后,未能將過去官方所投資金還給政府,故政府仍有權過問,于是“商辦”之上乃加“官督”,由盛宣懷向商人籌集股本來繼續經營。
光緒二十二年(1896)盛宣懷負責官督商辦漢陽鐵廠以后,首先解決了兩方面的問題。(一)燃料問題,派人到處調查,發現江西萍鄉煤礦煤儲藏量豐富、質量好,乃請一德國總工程師給予技術上的援助,從德國進口機器設備,同時獲得德國洋行貸款400萬馬克(約銀150萬至160萬兩),終于煤礦產量大增,燃料問題得以解決。(二)機器設備方面,以含磷成分高的大冶鐵砂做原料來煉成的生鐵,因為漢陽鐵廠的貝色麻煉鋼爐不能把它的磷去掉,所以不能煉成好鋼。盛宣懷負責后,派人送大冶鐵砂到歐洲研究檢測乃知此中情形,同時發現堿性馬丁煉鋼爐可去磷煉成好鋼,于是添置四座這種煉鋼爐,每座容量30噸,加上其他設備,在漢陽安裝,終于煉成好鋼。原來的兩個化鐵爐,每一座只能煉100噸的生鐵,容量太少,乃增加一個250噸的化鐵爐,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完成。由于燃料、機器設備問題的解決,漢陽鐵廠才能煉成好鋼。各鐵路建造所用的路軌及其他器材都由漢陽鐵廠供應,例如盧漢鐵路,漢廠共供應8萬噸鋼軌,16,000噸的零件及其他鐵路器材,其他的鐵路和附近的槍炮廠,亦購用漢陽鐵廠的鋼鐵。
漢陽鐵廠利用大冶鐵礦的原料和萍鄉煤礦的燃料來煉鐵制鋼,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個機構便合并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簡稱漢冶萍公司,取消“官督”兩字而改為正式商辦。商辦的漢冶萍公司資本2000萬元,這在20世紀初期的中國,是資本最大的一個工業企業。這是甲午戰爭以后到清末,漢陽鐵廠由官辦到官督商辦再到商辦的經過。
甲午戰后,政府對于輕工業或消費品工業特別注重。比方用西方機器設備來紡紗織布的棉紡織工業,光就紡紗來說,像張謇(清朝最后一位狀元),在通州設立大生紡紗有限公司,光緒二十五年(1899),資本是50萬兩,紗錠20,350枚,開工生產后利潤增加,又以利潤擴廠;到1922年,資金達1,995,790兩,紗錠共66,700枚(全國838,192枚),相當于原來設備的3倍以上,這是張謇辦實業的大概情形。另一位實業家祝大椿,在上海設碾米廠、繅絲廠、五金廠,都是他獨自經營的,同時他又與他人合資設立紡紗廠、面粉廠、毛皮打包公司,投資總共超過200萬元,共雇用4000多人。這又是在甲午以后,由于政府的提倡,民營工業在國內發展的情形。所以甲午以后到清末民初,可以說是中國工業化的第二階段。
甲午戰爭后中國工業化另一點不同的地方,是鐵路比較大規模的建設。最初人民對于鐵路的建設,有一種保守、反對的態度,比方光緒初年,由上海到江灣,洋人替我們建好了一條短短的鐵路,后因壓死一人,遭到輿論反對,乃由政府把它收回拆掉,送到臺灣由劉銘傳建設臺灣鐵路,故在甲午戰爭前夕,中國國內大約只有200英里長的鐵路。甲午戰爭后,盧漢鐵路和其他鐵路相繼建設,同時外資乘機加入,例如中東鐵路。故到了清末,中國鐵路長度增加至6000英里長左右。由甲午前夕的200英里增加到清末6000英里長的鐵路,可說是甲午以后中國第二個工業化階段的另一個特點。以上是第二階段。
中國第三階段的工業化,是在歐戰發生(1914)以后到1937年。歐戰時期,海上運輸船舶多用于軍事,民用減少,由于貨船減少,海運費便急劇增加,歐戰后期的海運費為1913年的10—20倍,使得過去西方工業先進國家將大量工業品運至中國市場出賣的情形大為改變。
過去工業先進國家,將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大量運至中國來賣,結果中國自己經營的幼稚工業不能發展,因為后者成本高、技術差,不能與西方物美價廉的工業品競爭。到了歐戰爆發以后,海運船舶減少,運費提高,外國工業品不能大量進口,而且西方工業先進國家忙于參戰,沒有時間生產大量工業品運到中國來賣,于是中國大量入超的情形得到改觀。比方1914年,中國貿易入超的數字是2.13多億海關兩,而到1919年則降低為1610多萬海關兩。這種入超數字的減少,表明西方工業先進國家物美價廉的工業品,不能大量進口來壓迫中國的幼稚工業,于是中國的民族工業有機會發展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