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深秋,嫩江流域寒風凜冽,馬占山站在江橋陣地前沿,望遠鏡中日軍太陽旗正沿鐵路線緩慢推進。這位黑龍江省主席攥緊拳頭,掌心血珠滲出——三天前,他向全國發出通電:“占山守土有責,以息尚存,絕不讓寸土淪于異族。”這聲吶喊,成為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首次有組織、有成效的抗日宣言,江橋抗戰就此拉開序幕,徹底擊碎“東北無抗戰”的謬論。
嫩江橋是齊齊哈爾南大門,洮昂鐵路的咽喉。日軍若想北進,必須奪取此橋。11月初,關東軍嫩江支隊在兵本少佐率領下逼近江橋,輕視這支地方守軍,卻不知將遭遇開戰以來最頑強的抵抗。馬占山將指揮部設在三間房車站,距江橋60里,與江橋形成犄角之勢。他深知,一旦江橋失守,三間房便是最后屏障。
11月4日起,日軍在鐵甲車掩護下連續沖鋒。守軍依托橋頭堡工事,以劣勢裝備展開拉鋸。激戰三日,日軍雖占領大興陣地,卻付出慘重代價:騎兵部隊幾乎覆滅,兵本支隊減員八成,增援的長谷混合編隊也損失過半。
11月6日,戰場暫時沉寂。馬占山連夜在三間房召開軍事會議,用紅鉛筆在地圖上劃出三道防線:第一道設于湯池、烏諾頭,由吳松林騎兵旅構筑前哨;第二道以三間房為核心,集中八個主力團及炮兵團;第三道布設在朱家坎至昂昂溪,作為預備隊。1.5萬兵力是黑土地上最后的正規抵抗力量,每個人都明白使命所在。
11月12日,日軍騎兵500余騎沖擊湯池后官地陣地,吳松林旅騎兵揮舞馬刀迎戰,激戰至午后被迫撤退。這場前哨戰點燃了全面戰役。13日,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攻西利屯,守軍依托凍土散兵坑堅守,打退三次沖鋒。日軍修復江橋后,第二師團主力及朝鮮混成旅團抵達,兵力增至兩萬余人。
14日,700余名日軍在重炮掩護下撲向湯池,馬占山調程志遠旅增援。雙方在冰河間展開白刃戰,張殿九旅與蘇炳文旅側翼反擊,日軍丟下300余具尸體撤退,守軍俘獲200人及兩門山炮。捷報傳來,齊齊哈爾市民自發運送物資,擔架隊穿梭不息。
17日,本莊繁下令“果敢行動使敵潰滅”。多門二郎指揮10架飛機狂轟濫炸,坦克集群推進,步兵組成“肉彈沖鋒隊”突進。苑崇谷旅官兵抱集束手榴彈與坦克同歸于盡,吳松林騎兵反復沖殺,陣地五度易手。戰至午后,三間房站房被削平,鐵軌扭曲,雪地遍布彈片。
18日黎明,守軍傷亡6000余人,彈藥耗盡,防線被迂回突破。馬占山含淚下令撤退,部隊向克山、拜泉轉移。沿途百姓用馬車運送傷員,老人孩子捧凍土豆塞給士兵。
江橋抗戰持續半月,雖未能阻止齊齊哈爾淪陷,但創下驚人戰果:日軍傷亡近3000人,精銳第二師團休整三月才恢復戰力。這場戰役證明,東北從未屈服。馬占山之名傳遍全國,上海、南京等地掀起援黑運動,海外僑胞捐贈源源不斷。
如今,嫩江橋畔的馬占山銅像身披大衣遠眺江北,成為黑土地永恒的豐碑。1931年的冬天,這群東北軍將士在冰封江橋上,用生命筑起民族尊嚴的血肉長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