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2日晚,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考古遺產保護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邊會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此次邊會由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四川省文物局、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承辦。邊會聚焦考古遺產的價值挖掘、保護、展示與闡釋,探討考古遺產如何助力可持續發展,并分享最佳實踐。四川省文物局局長唐飛主持議程。
在開幕式環節,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楊新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曲星、國家文物局饒權局長、教科文組織原文化助理總干事穆尼?布什那基、四川省人民政府代表高中偉分別致辭。
楊新育強調了發掘考古遺址、保護遺址以及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向公眾展示的重要性,并希望本次討論富有成果、鼓舞人心。曲星感謝中國政府及民眾在保護文化遺產中的付出,特別強調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積極合作,不僅成功保護本國遺產,也積極參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保護工作。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為了傳承,更是為了促進全球對不同文明的理解和認同。
開幕式現場
四川省文明辦主任高中偉介紹了四川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深厚底蘊,分享了四川在文化遺產保護上的系統性實踐,并邀請全球專家參加2025年成都“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共促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
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致辭中提到,中國通過制度保障、創新實踐、科技支撐和展示推動保護工作。適逢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40周年,中國愿與國際組織及各國深化合作,共促考古遺產保護傳承。
在主旨發言環節,多位考古學者分享了對考古遺產的思考:例如,四川大學杰出教授、考古文博學院學術院長霍巍以三星堆和金沙等遺址為例,分享了四川考古遺產保護實踐的生動案例。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主任燕海鳴系統介紹了中國在考古遺產保護與傳承領域的整體理念、政策框架、技術方法和取得的成就,展現了中國在國家層面的宏觀視角和持續努力。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印度國家委員會主席瑞瑪?胡賈聚焦了南亞的考古遺產保護:印度有3000多處由非政府組織或機構列出但尚未得到全面保護的考古遺址,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將保護擴展到這些地方。印度考古鼓勵農民發現遺跡后報告給最近的博物館。在哈里亞納邦,通過這種方式記錄了大約2100處遺址遺跡。
哈薩克斯坦文化遺產專家德米特里?沃亞金從中亞視角出發,探討了跨國協作在保護跨境遺產中的關鍵作用:闡釋不僅僅是面向公眾,它是一種溝通,指導著保護工作的選擇。“不發掘”本身也可以是一種有意識的、負責任的保護決定。法律引入了“考古預留區”的概念,將其納入城市規劃和法律保護框架。
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項目部主任瓦萊莉?馬嘉爾帶來了美洲地區考古遺產保護的珍貴經驗:在保護過程中優先使用當地可用的材料,比如,對遍布全國的金字塔上的灰泥浮雕的保護,通過混合樹皮提取物與石灰制作“犧牲層”來保護脆弱的石灰巖,以復制墻壁的紋理。
(歐洲時報靖樹巴黎報報道)
編輯:晴
(轉載請注明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eastwest8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