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邊疆線上更是生活著成百上千萬跨境族群,許多族群都有明確的“對口國家”,但唯獨缺了一個:日本族!
這不奇怪嗎?
日本離中國這么近,文化交往幾千年,戰爭也打了不少,按理說,怎么也該留下點“人”的痕跡吧?
當年200萬日本僑民揣著算盤,想在東北扎下根當“少數民族”,但終究還是沒有成功,而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學霸型”鄰居。
歷史上曾大舉派出“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取經,把部分中華文明幾乎原封不動打包帶回去。
從京都城的城市格局,到日本人名字里的“子”字,甚至他們的禮儀、飲食、服飾,全都能追溯到盛唐風貌。
那些年,中國人去日本倒是不少,漢朝人、魏晉人、百濟人…… 通通漂洋過海,在日本落地生根,建立起像東漢氏、西文氏這樣的“歸化氏族”。
反過來,日本人來中國的,卻極少留下痕跡。
隋唐時期的日本使節主要是短期訪問,并未形成長期定居。
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是來“學一學”,不是來“住一住”。
徐福東渡,帶了幾千童男童女,似乎有點“日本移民”的意思。
但這事兒說到底只是個傳說,史書里連他走了哪條航線都沒說清楚。
揚子晚報曾提到,現代基因研究顯示日本人基因中并無顯著的秦人成分。
而且人是去了日本,跟中國這邊族群形成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歸根結底,文化可以傳,但人未必留下。
有人可能會說,日本不是還打過很多仗嗎?
侵華戰爭打了八年,東北還建了“滿洲國”,怎么就沒留下點“族群遺產”?
這事兒,還真不能只看表面。
早在明代,倭寇橫行中國沿海三百年,不少史料記載這些海盜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人,其余是福建、浙江沿海的本地人。
但有研究指出,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為主,后期則以中國沿海居民為主。
具體比例因時期而異。
《明史》稱“大抵真倭十之三,從者十之七”。
萬歷年間編寫《虔臺倭纂》的官員謝杰甚至發出絕望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轉回頭看近代。
日俄戰爭后,日本吞下了中國東北的大塊利益,還真動了“人海戰術”的心思。
根據央視網報道,1930年代,日本曾發起“開拓團”計劃,計劃往中國東北遷移五百萬日本人,但實際執行中僅遷移約33萬人。
東北的嚴寒、土地貧瘠、語言不通,讓很多“開拓民”陷入困境。
二戰結束后,中國迅速遣返了約105萬日僑,僅留下少量戰爭遺孤,大多由中國家庭收養并徹底漢化。
別說形成“日本族”了,連個成體系的社群都沒有留下。
說到這,不禁讓人好奇:
為何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都能留下清晰的族群痕跡,日本卻“毫無蹤影”?
答案可能藏在幾個你沒注意過的結構性里頭。
別看現在坐飛機從東京飛到北京三個小時,古代的日本是實打實的“離島文明”。
有個說法叫“離岸控制”,意思是日本自古就是海洋天然護城河。
可謂是進也難,出也難。
不像朝鮮,幾百公里就能陸路走進中國,輕輕松松“定居落戶”。
日本人哪怕心有余,也力不從心。
航海技術、食物攜帶、氣候不適應,全是硬核問題。
日本是世界上民族構成最單一的國家之一。
大和民族比例高達98%,對血統、語言、儀式、姓氏的認同感非常強。
這也導致了一個有趣現象:就算部分日僑、遺孤留在中國,后來也沒有形成“自我組織”的日本族群,而是快速“漢化”成普通中國人。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提出“脫亞入歐”,從文化上就開始刻意“和中國撇清關系”。
到了現代,侵略戰爭更讓雙方情感關系陷入斷層。
也因此,哪怕有日本人想留下,中國社會在長期歷史記憶中,也很難給予他們“族群身份”。
中國科學院研究顯示,漢族、日本人和韓國人雖源自同一支3000多年前的“東亞母體人群”,但基因庫早已穩固分離。
徐書華研究組發現,漢族和日本人的基因表達差異顯著,單個遺傳變異對差異的貢獻在7%至43%之間。
也就是說,我們確實“有點像”,但早就不是“一家人”了。
說到底,所謂“日本族為什么沒有形成”,并不是一時一地的歷史偶然。
更不是什么陰謀論。而是一個多層次、復雜交叉的結構性問題。
所以你看,這事兒真不能用“日本人沒留下來”這么簡單一句話來糊弄過去。
更像是,中國的鍋已經很大了,但這口湯里,唯獨沒有日本這味料。
大家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