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有點怪,30天短得讓老農民心里發慌。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來得晚,處暑都跑到伏后頭去了。老輩人盯著農歷直皺眉,入伏撞上雙日子,“母伏”說法惹擔憂。四川農諺“入伏逢雙,水淹谷樁”,像一盆涼水澆在心頭。
查地方志發現,川渝近十年澇災七成在雙日入伏年。
排水溝早清的村子,當年損失能少三成,這是老經驗的教訓。可死守老皇歷不行,東北玉米地去年就吃了大虧。迷信“母伏要旱”沒清溝,暴雨一來沖了半坡苗,損失慘重。
今年氣象臺早預警,副高頂到華北,40℃高溫跑不了。南方雨量比常年多兩成,澇災風險實實在在擺在眼前。
村里年輕人不慌,手機刷著實時云圖,科學應對有辦法。該架水泵的趕緊架,該鋪滴灌帶的別拖延,科技裝備是資本。河北種糧大戶老張說得好,黃歷提醒備沙袋,衛星云圖指揮開閘。
傳統經驗和現代科技,兩樣都得信,才能雙保險。
田間地頭的水位傳感器,比諺語更早報警,得趕緊裝上。處暑出伏后有晴好窗口期,搶收搶曬關鍵得抓住。山東棉桃裂鈴就十來天,雨水多了爛桃,曬狠了僵瓣。
合作社早調來帶烘干房的收割機,不管啥伏,搶到倉里才穩當。大棚里溫度計容易飆到50℃,遮陽網比求雨符管用多了。老祖宗的經驗是敲警鐘的棒槌,可別當成保命的護身符。
伏天短了省空調費是真,但田里的活兒可不能省。川渝地區的鄉親們,趕緊清溝渠、備沙袋,防澇刻不容緩。
華北地區的農戶注意,高溫烤苗別大意,遮陽灌溉要做好。
東北玉米地記得清溝,別讓去年的教訓再上演。每個地區情況不同,得根據自家地形作物,想出合適法子。老經驗里有智慧,科學方法更精準,兩者結合才是真道理。
現在該做什么要清楚,別拖延,趕緊行動起來。有問題別慌,找村里農技員,或者看看實時天氣預報。
伏天天氣多變,提前做好準備,才能減少損失。
記住,老經驗是提醒,新科技是助力,兩手都要用好。
田里的莊稼等著咱們呵護,可不能讓天氣打亂了節奏。只要準備充分,不管是母伏還是短伏,咱都能應對自如。最后說一句,莊稼人靠天吃飯,但也能改天換地,靠的是腦子和雙手。
關注網易號,獲取更多實用農事指南,幫你應對各種天氣。老經驗是警鐘,新法子是盔甲,兩手都硬才穩當,豐收才能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