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時空信息工程專業:培養數字時代“時空架構師”
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學生正在展示武漢大學研發的VR校園騎行游覽展示系統。 中新社記者 張祥毅攝
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時空信息工程這一新專業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在教育部日前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中,時空信息工程專業成為29種新增專業之一。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布點高校——武漢大學是國內最早布局測繪遙感與地理信息領域的高校,此次增設時空信息工程專業,既是對國家戰略的積極回應,也是針對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前瞻布局。
具備堅實學科基礎
“時空信息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武漢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時空信息工程是一門以“時間+空間”為核心,融合地球科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實現對物理世界全面感知、精準認識、智能分析與創新服務的交叉學科。它的核心是“時空”與“信息”的深度耦合,致力于培養具備跨學科視野和創新能力的“時空架構師”。
從實際應用層面看,小到日常出行時的導航路況更新,大到智慧城市運行狀態的全面感知,以及自然資源的監測管理,災害發生時的應急響應,這些都離不開時空信息工程專業人才的支撐。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的設立和發展,是推動時空信息智能化應用的重要舉措。”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袁強強說,這為培養新時代時空智能處理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全新路徑。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學科多年排名全國第一,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為時空信息工程專業的設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學校擁有多個國家級平臺,承擔了“地球時空基準”“智慧城市與數字孿生”“北斗導航與無人駕駛”等領域的多個國家級重大項目,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前沿科研場景。
交叉融合建設課程
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專業,時空信息工程專業在教學中如何突破學科壁壘?
武漢大學教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時空信息工程專業圍繞‘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核心+實踐創新’,實現‘測繪遙感+時空信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袁強強表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精心打造了貫穿“時空基準—時空感知—時空認知—時空智能服務”全鏈條的專業課程體系。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以時空基準原理與方法為基礎,融合遙感、地理信息、北斗導航等專業課程,為學生奠定堅實的時空數據采集與處理基礎。
同時,該專業大力引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計算機科學領域課程,以及衛星海洋學、水聲探測等海洋科學領域的模塊化課程,培養學生融合時空信息、算法和場景的能力。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還注重以前沿場景為驅動,開設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災害監測等多元化案例課程,采用項目制實踐模式,有效串聯多學科知識。課程體系實現技術鏈全覆蓋,內容從先進時空感知設備原理延伸至時空大數據服務平臺開發,構建“全域感知—智能處理—時空賦能”的完整閉環。
此外,時空信息工程專業注重夯實學生的數理基礎,培養學生的計算機開發能力,同時將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與時空信息的獲取、處理、分析緊密結合。例如,學生需要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大模型等智能方法,并將其應用于智能監測、遙感影像解譯、地理信息系統開發、時空大數據分析、自動駕駛等實際場景中。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能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能擁有解決復雜時空分析與工程應用問題的能力。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在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還能推動時空信息智能化處理與應用向更高層次發展。
學生就業前景廣闊
在傳統人才培養中,測繪、地理、計算機等學科相對獨立,難以滿足時空信息工程專業“時空感知—智能處理—應用賦能”的全鏈條需求。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例,其不僅要求精準獲取三維空間數據、構建動態時空模型,還需要將海量時空數據有效轉化為治理決策依據,而具備此類跨學科融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正是當下市場所急需的。
武漢大學創新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聯合行業龍頭及國家級科研機構,搭建真實場景實踐平臺,讓相關專業學生在智能交通優化、低碳空間設計等項目中錘煉實戰能力。這種從課堂到城市治理一線的“無縫銜接”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快速成長。
時空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將在哪些領域就業?袁強強表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精準對接國家戰略與產業升級需求,就業前景廣闊。
在自然資源管理領域,時空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對森林、水資源、土地利用等自然資源進行動態監測和智能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他們可以通過時空大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優化城市交通、能源分配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在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領域,他們可以參與到交通系統的規劃與優化中,開發和管理物流信息系統;在低空經濟領域,他們可以通過開發“北斗+慣導+視覺+激光”的自主飛行與測量系統,實現無人化的物流運輸、安全巡檢和應急管理等。
未來,這些“時空架構師”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科技強國目標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費鳴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