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走訪和服務中,社工發現許多外來務工家庭親子互動形式較為單一,缺乏深度情感交流和共同成長的機會。同時,外來務工家庭社會互動非常有限,需要搭建朋輩群體支持網絡,促進其相互認識、相互交流,滿足其人際交往和社會融入的需求。
因此,濟南市市中區舜玉路街道社工站策劃開展“非遺傳承,親子拾光”外來務工家庭親子成長小組,為轄區10組外來務工家庭搭建起親子互動與文化融入的溫暖橋梁,通過親子游戲、非遺手工、知識學習等,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互動,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促進不同家庭之間的交流,搭建朋輩群體支持網絡。
7月15日,舜玉路街道社工站“非遺傳承,親子拾光”外來務工家庭親子成長小組正式啟動,小組第一節以“繪臉譜,品國粹”為主題,幫助組員學習京劇臉譜知識、體驗親子互動的同時,促進不同家庭之間相互認識。
一、破冰互動,打破隔閡
活動伊始,社工以通俗語言介紹小組目的和內容,并通過“認識你我他”破冰環節促進組員相互認識,親子家庭通過趣味自我介紹迅速拉近距離,有效消除陌生感,初步形成熟悉氛圍,為后續互動奠定基礎。
二、契約共制,建立歸屬感
隨后,社工帶領組員一起制定小組契約,孩子們積極提議“互相幫助”“認真聽講”,父母們強調“手機靜音”“耐心陪伴”。契約的共創過程快速建立起小組安全感與歸屬感,有效激發組員參與熱情。
三、臉譜解碼,文化賦能
社工以趣味講解、圖片展示、互動問答相結合的方式,傳達臉譜樣式和色彩符號學(紅表忠勇、黑顯剛直),將非遺知識轉化為親子對話素材,幫助組員學習京劇臉譜知識,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
四、親子共繪,搭建聯結
手繪臉譜環節中,家長與孩子共同設計專屬臉譜,搭配臉譜色彩。組員小宇(化名)和母親為“包公”底色爭論后又協作上色,母親分享道:“好久沒和孩子這樣專注地做一件事了。”藝術創作成為親子非言語溝通的媒介,協作中自然增進理解與默契。
本次小組活動精準錨定外來務工家庭的“社區融入”與“親子增能”雙重需求,以非遺文化為媒介,為流動家庭提供在地文化認同載體,助力其在新環境獲得歸屬感;同時,親子互動有效激活親子對話,搭建情感交流平臺;打破家庭孤立狀態,強化朋輩群體和社會支持網絡。后續,舜玉路街道社工站將持續開展親子成長小組,以剪紙、皮影等非遺體驗為橋梁,通過文化賦能為外來家庭注入社會參與能量。
(供稿單位:濟南市市中區舜玉路街道社工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