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刑場上。
““丞相,我聽說有仁愛之心的君子,不會讓別人絕后。我的孩子才九歲,求您放過他吧……”
看到失聲痛哭的孔融,曹操動搖了。
他正要開口答應,孩童卻平靜地沖他說了句話。曹操聽后愕然,隨即立刻下令:“趕快行刑!”
旁人議論紛紛,這孩子究竟說了什么?
一代名士露鋒芒
孔融生活在東漢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幼年時就聰慧有禮。有一次,父母買來了很多梨。其他兄弟姐妹都爭先恐后地想要拿一個,唯獨孔融站在原地不動。
父親非常疑惑,問孔融:“孩子,你不是最喜歡吃梨嗎?怎么不去拿?”
孔融回答:“我想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姐姐。”看到年幼的孔融如此明理,父母倍感欣慰。
其實孔融不僅對家人有禮,對外人也一樣。
在孔融十歲時,父親帶著他去拜訪名士李膺。
剛見面,孔父就讓孔融拜見長輩。
其他孩童看見長輩都是羞澀地不敢開口,而孔融則不同。
只見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然后上前行禮,說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師徒般的情誼,如今您也是我的師長啊!”
聽到年幼的孩童說出這番話,李膺和孔父既驚又喜,對孔融頗為贊賞。
孔融就這樣在周圍人的贊許聲中長大了。
成年后,孔融的才學受到了司徒楊賜的賞識。楊賜連寫多封書信征召孔融入朝做官。孔融被楊賜誠意打動,同意為官,擔任司徒掾屬,負責嚴查貪官并上書彈劾。
走馬上任不久,孔融就接到下級官員的稟報。朝中的某位宦官不僅壓榨百姓,還侵占皇家用于祭祀祖先的錢財。
對此不法之事,孔融立刻親自調查。而他得到的結果令人震驚,原來此宦官侵占皇家錢財已經很久了。看著紙上一筆筆巨額的錢財,孔融悲嘆不已,這些可都是民脂民膏啊!
孔融正要將其惡行上報,同僚紛紛前來勸阻。
聽他們勸說,他這才知道,原來這名宦官的宗親與丞相府關系密切。正是有丞相的庇護
,他才能一直逍遙法外。
但面對勸阻,孔融正色厲聲道:“我們拿著漢朝的俸祿,應當盡漢臣的責任。知道宦官的惡行卻不揭發,我們還有什么臉面做漢臣?”在眾人羞愧的目光下,孔融拿著奏疏憤然離開。
幾天后,宦官因惡行受到懲治。而孔融因為敢于揭發不法權貴的品質被朝中大臣賞識。沒多久,孔融官升侍御史,后來又擔任司空掾、虎賁中郎將等職位。
但俗話說“過剛易折”,孔融也不例外。他在朝中直言無忌,樹敵很多,最終遭到了人生中的挫折。
身處逆境心忠漢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昏聵,朝局不寧。漢少帝劉辯在位期間,十常侍興風作浪,大臣們都想動手為朝廷除害。
大將軍何進召董卓前來除掉十常侍。可沒想到,董卓在成功之后控制了朝局,還想通過“廢舊帝,立新君”的辦法在朝中立威。
有一次,董卓宴請百官,席間提出“廢帝”這件事,結果遭群臣反對。
孔融更是拍案而起,指責董卓“這樣做和謀逆沒區別,絕對不行!”
董卓聞言勃然大怒,當場就要殺了孔融。百官見狀紛紛求情,董卓顧及孔融在朝中的良好聲望,最終將其外放為北海相。
但孔融沒有消沉,而是心系百姓,查清民間疾苦,做力所能及之事。
在孔融的治理下,北海加強城墻修繕,建立多所學堂,培養出多名人才,皆效力朝廷。
然而,誰又能想到,變故再次發生。
黃巾之亂很快蔓延到北海,為保護城內百姓,孔融積極備戰,與軍民同甘共苦,一起加固城墻,轉移老幼。
敵軍開始攻城,守軍拼死抵抗,雙方血戰數日,死傷慘重。
戰局危急之時,孔融不顧自身安危親臨城頭指揮戰斗,與敵軍拼殺。
看到己方軍民滿臉疲憊,孔融深知僵持下去兇多吉少,于是立刻派人向劉備求援。劉備得知后,帶領軍隊星夜兼程,最終抵達,里應外合擊退敵軍。
而治理北海的突出表現為孔融迎來了第二次機會。
當時董卓把持朝政期間,為非作歹,最終被袁紹領導的等十八路諸侯討伐,遷都洛陽。之后,董卓又遭王允設計,被呂布除掉。
獻帝處境艱難,曹操趁機將其迎回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孔融此時仍然外放,受到獻帝征召,回歸朝廷,任職將作大匠、少府等官職,得以進入權力中心。
但福禍相依,這次升遷也給孔融不幸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來到許昌的孔融,性格依舊剛直,面對朝中不平之事,始終上書彈劾。最后他伸張了正義,卻得罪了很多權貴。
就連最厲害的曹操,他都敢得罪。
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一開始,他便借天子之名對諸侯發號施令,之后更生出了不臣之心。
而孔融和曹操的第一次交鋒很快就來了。
官渡之戰,袁紹慘敗,曹操統一北方。此時的曹操,意氣風發,準備南下荊州擴大戰果。
但曹軍中的將士飲酒成風令曹操不安,于是沒多久,曹操便頒布了《禁酒令》。
孔融看到《禁酒令》后,強烈表示反對,他激憤地對身邊人說:“酒是用來完成禮儀,促成禮俗的。當年漢高祖劉邦在喝醉的狀態下斬白蛇,體現了天命所歸,為何要禁酒?”
孔融的話很快被人通報給曹操,曹操對孔融心生厭惡。
《禁酒令》成了孔融和曹操沖突的導火索,而曹操加封魏王的這件事讓孔融與曹操的沖突變得更劇烈。
曹操統一北方后勵精圖治,魏國勢力如日中天。于是,程昱等人便上疏獻帝,要求封曹操為王。
曹操心中認同此舉,但出于謙遜,仍然開口拒絕。但他萬萬沒想到,孔融敢借坡下驢。
孔融不僅肯定了曹操言不由衷的拒絕之詞,還放言道:“大漢開國以來,只有高祖封韓信、黥布、彭越、臧荼等異姓為王,除此再無先例。丞相封王違背祖制,這絕對不行。”
一番話說完,眾人頓感不妙。果然,曹操看向孔融的目光中透著陰冷。
也是從這時開始,曹操決定除掉孔融,但又礙于后者的名氣不好直接下手。曹操便命令手下搜集孔融的罪名。
曹操的手下很快來報,說孔融“經常和別人聚在一起說朝廷的壞話”,還表示孔融曾說“父母對孩子有何恩情?只是一時尋歡的結果罷了。”
于是,曹操就給孔融扣上了“聚眾造謠,誹謗朝廷,不忠不孝”三項大罪,派人將其全家緝拿,押送刑場。
刑場上,孔融看了看面前懷不臣之心的曹操,又看了看身披枷鎖的家人,第一次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向曹操求饒。
“丞相,我聽說以仁德治天下的人,不會滅絕別人的宗祀。我的孩子才九歲,求您放他條生路。”
曹操看孔融如此做派,又看了看懵懂的孩童,頓時有些動容了。
但就在此時,孔融年僅九歲的兒子不僅沒有哭著求饒,反而一臉平靜地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曹操呆住了,他沒想到一個九歲的孩子能有此見識。如果不除,將來必為心腹大患。他隨即下令:“立刻行刑!”
一代名仕,就此下線。
其實孔融的死并非三國個例。還有其他的賢才也因剛直不阿的性格遭到曹操的針對,禰衡便是其中之一。
他原本在曹操手下任職,也算是一方大臣。
有一次,曹操舉行宴會,令其擊鼓助興。酒足飯飽之際,曹操讓眾人給自己提提意見。
眾人都知道這是曹操故作謙虛,體現他本人的修養。于是,眾人紛紛搖頭,對曹操唱贊歌。
可禰衡卻不解風情,直接赤膊上身,一邊擊鼓一邊痛斥曹操罪狀。
眾人驚訝無比,心中不禁稱呼一聲“勇士”。但表面上眾人都冷汗直流,宴會陷入僵局。
曹操只能忍著心中怒意,草草結束了這一宴席。
只不過,他對禰衡頗為厭惡,之后直接找了個機會將其遣送給劉表。
而劉表又將禰衡遣送黃祖。禰衡因得罪黃祖,獲罪身亡。
性格剛直是一件好事,但卻不適合官場的大染缸,誰也不知道自己會因為哪句話就引來殺身之禍!
禰衡與孔融的故事告訴我們,心直口快固然好,但也未必一直好。
設想一下,如果孔融的兒子沒有說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句話,曹操是否會因孔融的求情放過這個孩子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