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丨吳剛
根據2025年6月發布的權威數據,周姓在全國排名第9,人口占比2.05%,人口約2680萬;吳姓排名第10,人口占比2.05%,人口約2460萬。周姓和吳姓都是中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大姓,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周姓和吳姓有著共同的祖先。本文將為您探源周吳共同的祖先,揭示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
——題記
追根溯源,不光周吳是一家,而且鄭王和周吳八百年前也是一家,還有虞姓有一支也出自周吳同一個家族。限于文章篇幅,今天只講周姓和吳姓共同的祖先。
—、姓周姓吳先從自家談起
我的祖籍地出生在江漢平原腹地的一個名叫監利分鹽八一的地方,這是一個有著數百戶人家的村莊,大多數人都姓吳。出生地則在祖籍地湖對面的監利周老羅家村(現改為飛虎隊村),這里有幾十戶人家都姓周,我出生在姓周的家庭。
在我7歲剛上小學時,祖父周忠培便帶我到村小學上一年級。由于小孩子長大入學要起學名,祖父便給我起名為吳緒承,名字是以吳姓的“緒”字輩分(我在吳姓的輩分)和周姓的“承”字輩分(哥哥弟弟在周姓的輩分)組成的。那時我年幼尚小,也搞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長大后才知道,祖父原來的本姓姓吳,名叫乘發,由于一位周姓人家的獨子長大成人后不幸患病早逝,膝下沒有其他兒女,祖父過繼給了周姓,給周姓人家做了兒子,承擔起為周姓傳宗接代的責任。在我的湖北監利老家,無論是古今,這種現象較為常見,比如過繼、入嗣等情況。當某房沒有男性繼承人時,會從有血緣關系的族人或外姓人那里過繼一個兒子過來,這個被過繼來的孩子就叫入嗣子,他從此就成了這一房的“自己人”,承擔起傳宗接代的責任。
30年代初,日寇侵略中國,局部抗戰開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隨著日寇侵略的深入,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物價飛漲,經濟崩潰,百姓生活陷入絕境。老百姓無以為生,沒有辦法生活下去,到處逃荒。我的祖母姓楊,名幺兒,跟隨其父從家鄉山東(具體是山東什么地方人不知)背井離鄉,逃荒至湖北,輾轉到我們村里安家落戶。在周姓族人出面幫助之下,周姓人家把我的祖母,留在周姓人家當了閨女,此時我的祖父已經改名換姓過繼給周姓人家做了繼子,奉周姓人家之命,祖父與祖母結婚成了家。婚后不久就生下我的父親和姑母,父親起名叫周孝祥,姑母起名叫周石珍。到我父親這一代,父親有了我們兄弟三個,我排行老二。祖父和父親商議,讓我的哥哥、弟弟跟他倆姓周,則讓我回戶到祖籍地姓吳。從古至今都說周吳有著共同的祖先,周吳本是一家親,如今在我家傳到我們三兄弟這一代,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周姓和吳姓出自黃帝姬姓
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黃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周姓起源主要有四個大支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
黃帝的兒子后稷,姓姬,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后,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吳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以姬姓為來源的一支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
商朝時,黃帝的十二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小兒子季歷很有才干,生下個兒子叫姬昌。姬昌不但聰明有智,而且為人正直又有遠見,所以太王很想讓姬昌接位。太伯和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引退,便一起南下到江南生活。當時的江南尚未開發,太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人推為君長,在今江蘇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
太伯死后,因無子嗣,王位傳給弟弟仲雍;仲雍死后,傳給兒子姬簡,就是現在吳氏族譜中的季簡;季簡死后,傳給兒子姬達,就是現在吳氏族譜中的叔達;姬達死后,傳給兒子姬章,就是現在吳氏族譜中的周章。后來,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后裔,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
春秋后期,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使吳成為強大的國家。后來,吳王夫差驕傲了,不聽伍子胥的忠言,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吳氏。
我的祖先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后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三、周姓和吳姓共同的祖先公亶父
閱讀司馬遷寫的《史記·周本紀》,發現司馬遷在該書中將我的先祖公亶父,稱之為“古公亶父”,這種稱呼被后世廣泛沿用,成為了習慣用法。在《史記》中,司馬遷對公亶父的生平事跡進行了詳細記載,他的這種稱呼方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還有《詩經》的一些篇章為了押韻和節奏的需要,也在公亶父前加上“古”字,如“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詩經》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其對公亶父的稱呼也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稱周太王,豳(陜西旬邑)人,上古周氏族的領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銘文稱其為“檀公”。
據推算,古公亶父是軒轅黃帝第17世孫、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孫,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領族人由豳(bīn)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北),“復修后稷、公劉之業”,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面,周族逐漸強盛,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時,追謚他為“周太王”,他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古公亶父的歷史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遷岐建國
擺脫戎狄威脅:古公亶父時期,周族在豳地受到戎狄的侵擾,為避免族人傷亡,他決定率族人遷往岐山下的周原。這一決策使周族擺脫了戎狄的長期威脅,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奠定戰略基礎:周原北倚岐山,南臨渭河,西側有汧河,東側有漆水河,氣候宜人,水土肥美,非常適于農耕與居住,為周族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也為后來周族向東發展、翦商滅殷奠定了戰略基礎。
改革制度
設立官職:古公亶父在周原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構建了中央機關,設官分職,使周族的行政管理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為國家的治理奠定了基礎。
改變風俗:他從文化認知入手,逐步改變周人部族的游牧習氣,教導人民拋棄少數民族的弊俗,按照中原的習俗建造房屋,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構建中央機關,設官分職,種植農作物,發展農業生產,使周族完全進入了農業文明。
實始翦商
制定對外政策:周太王遷岐建國后,戎狄的威脅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也不足以與強殷抗衡。太王根據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即加強與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東聯強殷,西抗諸戎,為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
臣屬于商王朝:為了實現聯殷圖存的目的,太王采取了臣屬于商王朝的政策,使周族在商王朝的統治下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同時也有機會學習商王朝的先進文化和制度,為后來的翦商滅殷做好了準備。
推行德政
以民為本:古公亶父以人為本,不忍心用民眾的犧牲來換取自己的君主和統治地位,他關心百姓的生活,與民同勞,深受百姓的愛戴。
促進社會和諧:他推行一夫一妻制,下令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能力娶妻的人,就由官府幫助他們結婚,同時盡量不征兵役、徭役,減少夫妻分離的日子,使社會風氣良好、和諧,促進了周族的繁衍和發展。
遷周于岐:先周從公亶父遷岐到文王建豐,是其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先周姬姓氏族與姜姓氏族聯姻,并向東發展,為武王滅商準備了條件。其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社會形態則已由居豳時的酋邦模式而進入了早期國家時期。
實始翦商:周太王遷岐建國后,戎狄的危脅依然存在,周人的力量也不足以與強殷抗衡。太王根據對天下形勢的分析以及自身安全的需要,制定了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即加強與附近各部落的友好交往,東聯強殷,西抗諸戎,為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為了實現這個聯殷圖存的目的,太王采取了臣屬于商王朝的政策。
公亶父的功業在于使先周部落內部實力得到了充實與發展,而至其兒子王季、孫子文王時,先周部落便開始向外擴展,到武王時,終于推翻了東方強國商朝。
四、周姓和吳姓有著共同的祖先,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周姓和吳姓有著共同的祖先,指的是吳姓中源自姬姓的那支,具體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這一支。
毫無疑問,周姓和吳姓共同的祖先就是古公亶父。這并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不可爭辯的歷史事實。
周姓的始祖是古公亶父,吳姓的始祖則是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他特別喜歡老三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大兒子太伯為了成全父親的心意,主動放棄了繼承權,偷偷離家出走,二弟仲雍也跟著哥哥一起逃走。他們從周原(指的是陜西岐山、扶風兩縣接壤處的周原核心區)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東海之濱,建立了“勾吳國”。后來,周武王冊封兄弟倆的后人為吳國的諸侯,吳姓就是從吳國這兒來的。
周姓起源于遠古時期的黃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周姓的始祖是后稷,他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是帝嚳和元妃、有邰女姜嫄的兒子。后稷被尊為稷王(也稱稷神)、農神、耕神、谷神、農耕始祖、五谷之神。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爺爺,也是周姓的重要先祖,他帶領周族在周原地區發展,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吳姓的開姓始祖是泰伯,他是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德勇兼備,隨太王征戰而至傷殘。太王去世時,泰伯帶著二弟仲雍離開周原,把王位讓給三弟季歷。泰伯帶著二弟仲雍沿途施仁德,廣受民眾擁戴。后來,季歷去世,姬昌要立伯父泰伯為王,泰伯再讓,為了不給周文王造成壓力,他就帶著仲雍到了東海之濱,即今天的無錫梅里,把當時先進的中原文化帶到了此地,使這一帶的農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歷史上的吳國。后來,泰伯又把國王之位讓給了二弟仲雍。仲雍,被后世吳姓人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是吳姓的先祖無疑,這在我家《吳氏宗譜》上都有記載,季札,是吳國國君吳太伯二十世孫,我是太伯、仲雍的一百二十世孫。孔子的老師,與孔子齊名,被譽為南方第一圣人的季札,是吳國國君,吳姓開姓氏祖吳太伯的二十世孫,我是季札的一百世孫。說起來,我也出身名人之后,只不過是后來家道中落,祖祖輩輩、子子孫孫搖身一變,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五、周姓和吳姓淵源深厚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泰伯是周太王的長子,周太王是周文王的爺爺,周文王是周朝的開國君主,這充分說明了周吳同祖。此外,周吳兩姓在家族傳承中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許多周姓家族和吳姓家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和家族譜系。
周姓和吳姓淵源深厚,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同宗同源:周姓和吳姓都起源于黃帝。周姓的核心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之子玄囂一脈傳承下來的姬姓。吳姓的起源之一是黃帝的姬姓后裔,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與次子仲雍,因避讓王位,南奔荊蠻,建立了勾吳國,其后人以國為氏,稱吳氏。
歷史傳承:周朝是姬姓王朝,歷經西周和東周,周朝的興衰對吳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周武王滅商后,封泰伯的三世孫周章為吳國諸侯,吳國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吳國在歷史上的發展,與周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吳姓的發展也與周朝的歷史緊密交織。
文化傳承:
周姓和吳姓都傳承了豐富的文化傳統。周姓以周公旦、周文王等為代表,對儒家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吳姓則以泰伯、季札等為代表,泰伯的“三讓天下”和季札的“三讓王位”等事跡,體現了吳姓的高尚品德和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在周姓和吳姓的家族傳承中都得到了重視和弘揚。
周吳共同祖先的歷史淵源,對于周吳后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首先,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周吳兩姓雖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家族和文化,但共同的祖先將他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共同傳承和弘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次,共同祖先的歷史故事也激勵著周吳后人要像祖先一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再次,周吳共同祖先的歷史也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讓我們更加珍惜歷史,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六、周姓吳姓名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周姓和吳姓在歷史上都有眾多名人,他們在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下是部分周姓和吳姓名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周姓名人
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他推行德政,重視農業生產,使周族逐漸強大。在政治上,他改革內政,整頓軍隊,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在文化上,他重視人才,吸引了姜尚等賢才,對周朝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周武王:周文王之子,他繼承父業,聯合各地諸侯,發動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周武王的功績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輔佐成王攝政,平定了三監之亂,穩定了周朝的統治。他制定了周禮,確立了周朝的宗法制度和禮儀規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瑜: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足智多謀,善于用兵。在赤壁之戰中,他與劉備聯合,采用火攻之計,大敗曹操的軍隊,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使東吳在三國時期能夠保持強大的實力。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儒家理學的開山鼻祖。他提出了“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觀和“主靜”的修養方法,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思想對后來的朱熹、王陽明等理學家都有很大的啟發。
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他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在革命戰爭年代,他積極參與領導了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在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國務院總理,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外交事業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深受人民的愛戴。
吳姓名人
泰伯:吳姓的始祖,周太王的長子。他為了成全弟弟季歷和侄子姬昌,主動放棄王位,帶著弟弟仲雍南奔荊蠻,建立了吳國。他把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禮教帶到了江南,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被孔子贊為“至德”。
季札:吳姓繼世祖,吳太伯二十世孫,吳王壽夢第四子。屬姬姓,稱季,名札,又稱公子札、吳季子、季子。周靈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封于延陵,稱“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延陵,古邑名,在今常州、江陰等吳地沿江一帶。墓地在上湖(今江陰申港)。
季札是春秋吳國貴族,孔子的老師,是與孔子齊名的圣人,同時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稱為"南季北孔",歷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第一圣人"。季札品德高尚,是先秦時代最偉大的最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文藝評論家、預言家、美學家,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
吳起: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他在魏國時,改革兵制,創建了魏武卒,使魏國的軍事力量大增。后來到楚國,主持變法,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他著有《吳子兵法》,與孫武并稱“孫吳”,對后世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之一,他與陳勝一起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建立了張楚政權,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他的起義活動,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吳承恩:明代著名小說家,他創作的《西游記》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四大名著之一。這部小說以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塑造了孫悟空、唐僧、豬八戒等眾多經典形象,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了世界文學的經典之作。
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他創作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杰出代表。這部小說以辛辣的筆觸,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虛偽,以及封建社會的種種丑惡現象,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社會批判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吳健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她在核物理學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過β衰變實驗驗證了“宇稱不守恒”理論,打破了諾貝爾獎的性別偏見,為中國科學界爭了一口氣。她的研究成果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周吳共同的祖先泰伯和周太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代表,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作為周吳后人,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傳承和弘揚祖先的優秀品質和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畢業于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現改為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班。從軍27載,海軍上校軍銜。行政正團級轉業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級警監警銜。閑暇時喜歡寫一些消息、通訊、小說、散文、詩歌、隨感等作品。數10年來,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等刊物發表,其中有百余篇榮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隊和公安工作期間,先后七次榮立三等功。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