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帝王選擇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是十分重要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九子奪嫡這樣的大事發生。
可偏偏在司馬炎時期,他十分堅定的選一個癡傻上位,放著26個子嗣不去選,寧肯用一個癡呆太子。
這就不得不讓人好奇,司馬炎在歷史上也是有1號的人物,可這一個聰明的人卻選擇了一個愚笨的后代。
難不成,有什么東西在左右司馬懿的選擇不成。
答案或許真的有,這涉及到了宗法制度,外戚干權以及政治平衡,甚至就連司馬炎個人的感情也摻雜其中。
司馬炎的上位和一點都不光彩,雖是歷史上有一號的人物,可這個“有一號”卻是負面的,他本人也知道自己得位不正。
因此極力想構建自己王朝的合法性,于是又重新拾起了以孝視天下的原則,傳位必須符合宗法,而宗法就是嫡長子制。
那么,司馬炎的子嗣情況怎么樣呢?說到孩子,司馬炎前前后后一共有26個兒子。
這么多孩子可用的也一定很多吧。事實恰恰相反,按照嫡長子制,他可用的兒子只有3人。
只有這3個是他與皇后楊艷生的,其他的全部都是庶子,沒法用。
不過,這3個情況也比較特殊。
老大司馬軌兩歲的時候就死了,這可是真正的嫡長子,就這么白白的沒了。
比大哥小幾歲的司馬衷就成了長子,他也比奇怪了,腦袋從小就不正常,癡傻異常。
至于老三司馬柬雖然是個正常人,也比較聰明,可惜的是他不是長子。
267年,在立太子的時候,按照司馬炎給自己和王朝定下的規矩,他必須把癡傻的司馬衷推上來,不然就不符合立嫡的禮法。
另外,在宗法之下,司馬炎似乎也發現了自己的好圣孫。
278年,心里忐忑不安的司馬炎想讓太子提前熟悉一下男女之事,于是在他的有意安排之下,13歲的司馬衷與一個宮女睡了一晚上。
沒想到就是這一晚上,這個宮女就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司馬遹。
這個孫子可同兒子不同了,不僅不癡傻,反而十分的聰明,從小就懂得百事,令司馬炎的內心十分高興,甚至斷言這個孩子將來會振興司馬一家。
出于隔代繼承的心理,他更加堅定了太子的人選,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彌補太子的不足,維持嫡系正統。
楊艷那個時候居皇后之位,她在274年臨死之前曾留下唯一心愿,就是善待兒子司馬衷。
本來夫妻兩人的感情就比較好,因皇后的叮囑,司馬炎也做到了不廢太子。
楊艷的娘家楊氏由他的叔叔楊俊主持,他在朝中輔政,所以更努力保全太子之位。
除了楊氏一族在玩命保全司馬衷以外,272年嫁給太子的賈南風以及賈氏一門更是不遺余力的穩定太子之位。
賈氏一門的實力也不弱于,司馬衷的老丈人賈充可是兩代帝皇的心腹。
當年殺曹髦、建晉朝,賈充都是出了大力的。到女兒結婚的時候,他已經是權傾朝野的另一個曹家了。
別說司馬炎想廢太子,就算是當年的太子試政事件都是在賈充安排之下順利蒙混過去。
有楊氏、賈氏在,司馬炎想廢立不容易。
司馬家得位不正這一點世人皆知,所以在司馬家內部對皇位虎視眈眈的大有人在。
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的當屬司馬攸,他可是先皇的次子,身份、地位上不輸那個癡傻的之子。
且這個人有一定的威望,在朝中也有人想拿先帝當年想立他為世子這一點說事。
276年,司馬炎病重的時候,司馬攸可是被朝臣們抬出來要攝政的,僅憑這一點就暴露了他的野心。
所以,司馬炎絲毫不手軟極力打壓司馬攸,直到283年讓他吐血而死。
司馬攸之所以位高權重,那是因為他哥總覺得曹魏的死是因為宗室的力量太小了,他必須壯大司馬家的權勢,這樣才能保下司馬家的天下。
265年、277年,司馬家的男丁們紛紛獲得了王爺的稱號,成為了司馬炎理想當中的拱衛者。
這樣的分封不僅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因諸王的壯大與癡傻太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助長了他們的野心,最終有了八王之亂。
司馬炎鐵定是知道太子的癡傻,甚至是最清楚不過的人,可他沒有選擇,而是固執的接受了。
一來是楊燕的臨終叮囑,二來也有他的僥幸心理。
290年的那場試政讓,他自欺欺人的認為司馬衷尚有一個人基本的能力。
再加上晚年一統天下,他更是放縱自己,在萬人大小的女圈當中羊車望幸,唯獨不解決太子問題。
司馬炎不做選擇,而是直接給出了判斷答案。可是他的這個答案導致了君主暗弱而權臣專權,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接二連三的上演,起因都在于司馬炎的選擇錯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