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舊相冊里二十歲的自己,總忍不住笑 —— 那時候眼里像有團火,背單詞要背到凌晨三點,跑步非要沖到最前頭,摔了跤攥著拳頭說 “沒事”,仿佛人生就是場必須贏的賽跑,慢一步都是輸。
可活到后來才慢慢懂,太用力的弦,遲早會斷;太會算計的人,終會被算計困住。就像小時候攥著糖不肯撒手,最后糖化了,手也黏糊糊的,反而沒嘗到甜味。
你看那些總把 “必須” 掛在嘴邊的人:必須升職、必須比鄰居家孩子強、必須把日子過成別人眼里的 “范本”。他們像上了發條的鐘,白天在職場緊繃,晚上在家盤算,連夢里都在想 “明天還有哪些事沒做完”。時間久了,眼里的光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眉間的褶子 —— 就像拉得太滿的弓,看著有力道,其實早已沒了回彈的余地。
而那些總想著 “占便宜”“走捷徑” 的人,也未必活得舒坦。買菜時跟攤主多要根蔥,同事間算著 “誰多做了半小時”,連朋友聚餐都在心里算 “這次誰該買單”。他們以為自己聰明,卻不知人心是桿秤,你算得越精,別人離得越遠。就像老話說的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到最后,身邊連個說心里話的人都沒有,贏了算計,輸了日子。
林語堂說 “世界大同的理想,不過是吃飯、睡覺和笑一笑”,年輕時總覺得這話太 “佛系”,現在才懂,這是把日子過透了的通透。樓下的張大爺,退休后每天拎著鳥籠去公園,見誰都笑著打招呼,下棋輸了也樂呵呵說 “你這步走得妙”。他說 “年輕時總想著‘要賺多少’,現在才明白,能每天曬曬太陽,聽鳥叫,就夠好”。他的日子沒什么波瀾,卻像老茶,越品越有味道。
蘇東坡寫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原來真的不是非要 “快馬加鞭”。就像爬山,有人非要跑著往上沖,氣喘吁吁到了山頂,只顧著擦汗,沒看見路邊的野花;有人慢慢走,累了就歇會兒,看云飄過去,聽風穿過樹林,到了山頂,反倒記得一路的風景。
三毛說 “仰望星空的人,總有一天會摔跤”,深以為然。以前總覺得 “低頭” 是認輸,現在才知是踏實。彎腰撿起被風吹落的衣服,蹲下來聽孩子說 “螞蟻搬家了”,這些細碎的瞬間,比 “必須站在高處” 更讓人安心。
活到一定年紀,就不太想爭了。不是沒力氣,是懂了 “留三分余地” 的好 —— 給別人留余地,也給自己留退路。就像泡茶,七分滿的杯子,才不會燙到手,也才能聞到茶香。
莊子說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其實日子也是這樣。不必非要 “做成什么”,能每天好好吃飯、踏實睡覺,跟老伴兒拌嘴后又一起擇菜,就已經很珍貴。那些跑得太急的人,未必能走到最后;那些算得太精的人,未必能笑得最久。
倒是那些踩穩了步子的人,看看云,歇歇腳,反倒在歲月里走成了最從容的模樣。就像巷口的老槐樹,不與春花爭艷,不與夏蟬比聲,卻安安穩穩站了幾十年,看了一輩輩人來人往,風一吹,葉子沙沙響,像在說 “慢慢來,日子長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