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可好了
孩子出門遛彎
咱們心里踏實多了。”
清晨的陽光
灑在肥城市王莊鎮中于村的小院里
56歲的田大娘
輕輕撫摸著兒子外套內襯上
那塊嶄新的藍色布條
臉上溢出久違的安心笑意
網格員李嶺坐在院子的板凳上,手中的針線在布料間靈活穿梭。她特意選用了與衣料同色的線,將印有聯系方式的防水布條縫得妥帖又結實。
田愛云的兒子小軍(化名)是智力障礙患者。上個月,小軍在村口附近迷路,全家人找了整整一夜。“那天晚上,我的心都要跳出來了。”回憶當時的情景,田大娘仍心有余悸。如今,縫在衣角的布條成了全家的“定心丸”。
在肥城,像小軍這樣擁有“愛心守護小貼士”的特殊群體已超過百人。這些統一縫在衣物內襯小布條,猶如一張張無聲的“身份名片”。一旦人員走失,網格員或熱心市民只需翻看衣物,便能迅速獲取家屬聯系方式,讓失散的親人得以快速團聚。
每天清晨,網格員們帶著針線包走街串巷,在村民家的炕頭上、社區服務中心的長凳上,用細密的針腳將溫情與安心縫進衣料。“每縫一條布條,就是系上一份責任。”這個由網格員親手縫制的溫情標識,依托數字化治理網絡,讓“一網速尋”從愿景變為現實,織就了基層治理的守護網。
肥城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趙金生說:“我們使用的每塊布條都經過防水處理,邊緣燙了邊,還專門培訓了網格員縫補技巧,確保布條耐磨耐用,目前已在全市推廣。”
愛心企業的加入讓這項民生工程更具溫度。山東雨田肥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魯飛至今記得看到愛心守護小貼士“征集令”時的感動。“我們第一時間響應,分兩批次捐贈了1000塊定制布條。”
小小布條背后,還藏著基層治理的“大智慧”。通過布條信息與網格平臺實時聯動,確保求助信息第一時間直達責任人,這不僅是肥城關愛特殊群體的生動寫照,更是當地創新基層治理的鮮活實踐。
肥城市委社會工作部四級主任科員段崢介紹,目前,肥城借助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五級聯動”機制和全科網格建設,積極探索遇困求助、特殊人群幫辦等5項施救幫扶措施,堅持六個“第一時間”原則轉辦事件,統籌完善七項綜合保障措施,一年來成功救助群眾29名,挽回經濟損失30余萬元。
從田間地頭的針線活
到數字平臺的大數據
“為民服務”從不是空話
當技術有了溫度
當治理落到針腳
一條布條便成了丈量民生冷暖的標尺
——它縫進的是尊嚴
織就的是平安
連起的是民心
(掌上肥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聯系齊魯晚報泰安融媒中心,熱線電話:0538-69821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