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志愿填報季選頂尖名校,還是選就業無憂的專業再次成為千萬家庭爭論的焦點。
江蘇省2025年高考提前批投檔線顯示,上海海關學院的物理類最低投檔分高達648分和657分。657分在全省排名2618位,這個位次甚至超越了去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在江蘇的錄取最低位次(2662位)。這一數據引發嘩然。對此,上海海關學院招生工作人員直言,今年分數已超同濟等多所名校。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大概率能順利考公上岸”,“想進海關,基本別無他選”。公開數據顯示,畢業生超90%初次落實去向,其中進入黨政機關占比高達43.11%(國企另占18.18%),作為海關總署唯一直屬高校,其考公路徑清晰。
類似的,今年高考中,有高分考生放棄清華北大選擇心儀熱門專業,甚至超過600分放棄本科選擇高職院校(指向技能強、就業好的專業)。社交媒體上,年輕人聚集的平臺,充斥著諸如“上海海關學院 vs 浙大/復旦/985?”、“985名校 vs 軍校/警校?”的靈魂提問,成為了普遍的現象。
那么為何部分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時開始不重視知名的大學了呢?原因是,在經濟環境、就業壓力、追求穩定等多重因素疊加下,一份有編制、待遇穩定的公務員/國企工作,對考生和家長的吸引力,有時已蓋過頂尖學府的學術光環和長遠發展潛力。這反映了社會價值取向中務實主義、風險規避意識的顯著上升。
是名校光環相對“褪色”了? 并非名校價值不再,而是在特定群體眼中,其光環被更現實的“出路”所權衡。當頂尖名校的王牌專業(如基礎學科、部分文科)的就業前景被普遍認為充滿挑戰時,那些能提供確定性高、路徑清晰的優質就業出口(如海關、警校、部分特色高職專業)的院校和專業,自然成為理性權衡下的“香餑餑”。這是對高等教育投入產出比的現實考量。
用足分數進入名校固然好,但“分盡其用”更應體現在選擇最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同時編制雖穩,但職業滿足感、個人成長空間同樣重要。時代在變,沒有絕對的“鐵”。志愿選擇應始于對自身興趣、能力的深入了解,而非盲從熱點或他人意見。
總之,高考志愿,是人生重要的岔路口。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喧囂的信息和現實的考量中,傾聽內心的聲音,做出不負韶華、無悔于心的選擇。畢竟,人生的“上岸”,遠不止一種定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