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長春7月16日電 (記者 郭佳)長春馬鞍山村史館里,一張張記錄開山采石的老照片,曾是村莊的日常。“那時晝夜響著開山炮,如今回蕩的是游客的笑聲。”解說員道出了山村巨變。一組數字是注腳:2016年人均收入8000元,2024年已躍升至23000元。
馬鞍山村全景。 (馬鞍山村供圖)
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這座因山得名的村莊。過去,“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資源格局曾讓這里的發展舉步維艱,開山采石賣資源,一度是村民無奈的選擇。脫貧攻堅啟動后,村子決心轉型,依托資源謀發展。
在長春市、九臺區兩級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馬鞍山村進行了整治環境、制定規劃、建立徒步路線,依托53.6%的森林覆蓋率,開始打造健身徒步休閑基地。“從泥土村、貧困村到鮮花村、小康村,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心氣不一樣了,對未來有了新的期盼。”村黨總支書記趙世龍深有感觸地說。
馬鞍山村紅色旅游受到游客歡迎。 郭佳 攝
烽火記憶撐起致富底氣。馬鞍山村深挖“英雄熱土”的基因,將紅色資源串珠成鏈:“三下江南”戰役紀念館里彈殼無聲訴說歷史,村史館鐫刻著村莊奮斗足跡,7.5公里抗聯徒步路線上,“三江好”的故事令人動容。
馬鞍山村曾是熱播劇《鮮花盛開的山村》取景地。沿著村里的小南河漫步,一幢幢干凈整潔的民宿沿河排開。58歲的村民刁秀云麻利地擦凈餐桌,山野菜包子的香氣彌漫開來。“老房子租給如美民宿,年租金20000元,我和老伴打工每月也掙4000多元,生活比過去強太多了。”她說。
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廚師、服務員、民宿房嫂、度假助理、一分田蔬菜種植員等崗位為馬鞍山村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村民們還利用望山餐廳等經營場所代銷當地雞鴨鵝蛋、土雞、大鵝、農養豬、青菜、玉米、山野菜等農產品。
像刁秀云家這樣的民宿小院在馬鞍山村并不少見。這些民宿的裝修風格既保留了東北民俗特色,如暖炕等,又采用了現代酒店的品質規格,讓游客享受便捷服務的同時能體會到一份屬于東北的田園風情。
村民采摘香瓜。(馬鞍山村供圖)
目前,馬鞍山村共打造了147間主題民宿,餐廳1500平方米,可接待300人入住,500人用餐。這里還建設了咖啡廳、鄉村振興學院、智能溫室、快樂農場,再搭配上氿遇歡樂谷的鳥巢樹屋、MAX世界等70余種項目,逐步成為周邊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熱門選擇。近些年,這里年均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
談到變化的深層原因,趙世龍說,這是借上了全國農村“三塊地”(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試點的東風。村集體盤活八宗閑置土地,吸引企業投資,徹底盤活了農村“沉睡的資源”。
馬鞍山村的轉變,是吉林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吉林官方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城鄉景區化”戰略,推動鄉村從“賣資源”向“興文旅”躍升,打造東北領先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