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天,日軍調集了兩萬多的兵力,再一次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為了避敵鋒芒,軍區機關兵分三路開始轉移。
軍區鋤奸部部長余光文,奉命帶領一個支隊,在阜平、平山一帶打游擊。一日拂曉,他們被大批日寇,包圍在一個叫做“柏崖”的村子里。此時,余光文的妻子張立,生完孩子還沒有滿月,還帶著一個剛剛3歲的女兒。
直到多年以后,提起妻兒余光文仍是淚落如雨。當日,到底發生了什么?
戰亂中的姻緣
1902年,余光文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三市鎮,家里是貧困的佃農。一年到頭辛苦勞作,一家人仍是食不果腹。
因為家庭貧困,正是上學的年紀,余光文卻從6歲開始,就給地主家放牛。16歲時,他成了地主家的長工,開始了更苦更累的生活。
但幸運的是,村里有幾位功夫不錯的高手,每每勞作之余,他們都在村口切磋比試。余光文摸清了規律,天天去觀看學習,后來便順利拜師。
幾年下來,余光文武藝有大成,打遍全村無敵手,并且尤擅拳術。
1925年,革命的春風吹到了平江,身材高大又一身武藝的余光文,開始秘密參加農會。1926年,他加入了我黨,1927年,跟隨秋收起義的隊伍,他被編入了紅軍。
從一名普通士兵,到排長、連長、特派員、保衛處長。因為武藝高強又心思縝密,在紅軍時期,余光文便長期從事鋤奸保衛工作了。
全面抗戰開始后,余光文奉命,在晉北靈丘一帶打游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創建后,余光文又回歸老本行,被調過去擔任軍區的鋤奸部部長。
左一為余光文
此時,余光文已經三十六七歲了,因為常年忙于戰斗,還沒有結婚。到晉察冀軍區后,很快便有一個小姑娘,闖進了他的世界。
這位姑娘,便是張立,原名張振芳,191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個書香門第。
國家危亡之際,張立舉家出動。哥哥是我黨同志,當中學教師的父親,則天天召集進步學生和青年,到他家里秘密開會。而張立的母親,則會負責放哨。
張立畫像
1937年末,在父母的支持下,18歲的張立,與兩個友人一起千里跋涉奔赴延安。因為她一再要求上抗日前線,因此組織把她派往了晉察冀軍區。
起初,張立在軍區的白求恩學校任特派員,后來,又被調到了鋤奸部擔任秘書和機要科長。
因為工作的原因,張立與余光文接觸較多。
張立中等個頭,齊耳短發干練麻利,瓜子臉上一雙大眼睛明亮有神。20來歲的漂亮姑娘,性格又熱情開朗,因此余光文對她很有好感,兩人漸漸熟悉產生了感情。
余光文與張立
1939年.兩人結為了夫妻。第二年,張立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取名余澤軍,三年后,張立又生下一個兒子。
夫妻恩愛兒女雙全,一家人和和美美。然而,日寇猖獗,他們的幸福生活就像一艘小船,面臨著洶涌波濤危機四伏。
自從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創建以來,便遭到了日軍一輪又一輪的掃蕩。
1943年秋天,張立剛生下兒子都還沒出月子,日軍便調集了兩萬多兵力,又開始了一輪大掃蕩。
為了避敵鋒芒尋機出動,駐扎在冀西的晉察冀機關,便決定分為三路轉移。軍區的鋤奸部部長余光文,便是其中一個支隊的負責人。
因為這一支隊,多是銀行、政治部、供給部門等非戰斗人員,因此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給他們分配了一個警衛連,還有炮兵營、工兵營,以提升戰斗力。
還沒出月子的張立,也帶著兩個孩子,跟隨部隊一起行動。
張立與女兒
他們根據命令,在阜平、五臺山一帶活動。11月,已是冬季飄起雪花,部隊來到了阜平縣的城南莊。
結果,還沒有安頓好,便因為漢奸的告密,而不得不再次轉移。
為了擺脫鬼子的追擊,他們在冬日的暗夜里,踏著積雪翻山越嶺。餓了一天一夜累得筋疲力盡,才終于在拂曉時,來到了“柏崖村”。
余光文
余光文決定,就在這個村子休整一下,命令司務長埋鍋造飯,又搭起電臺與上級聯系。
結果,飯都還沒有做熟,村子周邊,突然槍聲大作-------
柏崖村突圍
村外的槍聲響起來,余光文便猜測,恐怕是路上露出了什么蹤跡,讓鬼子的板垣師團或臨武憲兵團,又從阜平,一路給跟了過來。
敵人來了多少這是關鍵,否則就必須立刻撤離。就在此時,哨兵來報:“敵人又包圍了村子,估計有3000多------”
晉察冀邊區紀念館
3000多裝備精良的日軍,而他們這一支隊,也就一個警衛連戰斗力最強。炮兵營,說起來是炮兵,但其實沒啥裝備,所以他們也發揮不出炮兵的威力,戰斗力平平。
知道敵我差距,余光文當機立斷,他下令說:“通知大家立刻準備突圍,警衛連掩護。其他人都輕裝出發,一路向西,最后在龍堂頂集合。”
龍堂頂,是附近的一座山巔所在,山險林密,便于部隊的隱藏。
余光文下達了突圍命令后,便帶著妻子張立一起沖了出去。
然而,畢竟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此時天還沒亮夜黑路滑,一不小心就會摔了孩子,因此兩人行動明顯遲緩了許多。
走了一段距離后,張立遠遠聽到了鬼子的說話聲,她立刻意識到,再不做決定,怕是他們一家四口都要死在這里。
于是,張立接過孩子,告訴余光文說:“老余,部隊還需要你來帶領,你不能有事。不要管我們,你自己走!”
張立塑像
余光文知道自己的責任,可是他又怎舍得讓老婆孩子有危險?眼看敵人越來越近,他只得留下5個警衛員,去指揮部隊突圍。
因為身手敏捷指揮得當,余光文帶著部隊沖出了重圍。
而張立因為孩子的拖累,在突圍時就困難了許多,5個警衛員,也在突圍中全部中彈犧牲。
就在張立即將陷入包圍時,遇到了支隊里的伙夫邵永順。他二話不說,便接過了她懷里的大女兒,兩個人分頭突圍。
分別時,張立含淚說:“你若突圍告訴老余,讓大家放心,萬一我被鬼子抓住,必定一死保守秘密。”
張紹順年輕力壯,帶著3歲的余澤軍,很快就沖到了村口。
在村口時,他遇到過一個鬼子,端著槍問他“什么的干活?”
張紹順常年當炊事兵,經常都是一副伙夫打扮,人又長得憨厚實在。鬼子問他,他便哭喪著臉說:“太君,我真是大大的良民,都是這槍聲太大,娃娃害怕總是哭,我這才-------”
張邵順沒有引起懷疑,就這樣逃出了村子,帶著孩子活了下來。
大女兒余澤軍晚年
而張立,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天亮后,日軍把村里百姓,都趕到了村口的麥場上,搜尋落單的傷兵,逼問大家說出八路軍的去向。
此時,張立還困在村口沒有出去。按說她一個女人,又抱著才3個月大的嬰兒,隱沒在百姓之中,也該容易蒙混過去。
但天亮了,她別在腰間的手槍被發現,鬼子便說她是女八路。
本來已是萬分危險,一個漢奸卻又趁機邀功,告訴鬼子軍官說:“太君,這女人,恐怕是八路軍鋤奸部部長余光文的夫人,她也剛生完孩子-----”
為了逼問出八路軍的去向,張立遭到了嚴刑拷打,但她卻咬緊牙關一言不發。
眼看張立鐵骨錚錚,敵人從她嘴里得不到情報,惱怒之下,便把壞主意,打到了她懷里的孩子身上。
一個鬼子軍官上前,一把奪過了張立懷里的嬰兒,舉起來惡狠狠地說:“八路軍和余光文去哪了?你說不說?你不說,我就殺了你的孩子!”
張立看著孩子,心如刀絞,但她不能說。心知娘兩個落到這般田地,再沒有活命的機會,她便打定了一個主意。
殺妻煮子之仇
就在鬼子軍官以為拿捏住了她,得意的哈哈大笑時,張立卻突然瘋狂的撲了上去。
因為突然竄出兩個偽軍拉住她,張立臨死前帶走一個鬼子的計劃失敗了。
鬼子軍官更加得意,他獰笑著,將手中的嬰兒,扔進了身旁沸騰的大鍋里。
孩子凄厲的大哭一聲,便在翻滾的開水中沒了聲息。
張立見此,又掙脫束縛撲向那口大鍋,那是她的孩子啊!她撕心裂肺的哭叫著,伸出手著急的想要將孩子撈出來。
而那個殘忍的鬼子軍官,卻在后面獰笑著,一刀砍掉了她的右臂!
鮮血噴涌,張立卻顧不上這幾乎讓她暈厥的痛楚,轉身便喊叫著,再次撲向那鬼子軍官。
“你們這幫畜生,你們不得好死!”
鬼子軍官見狀,惡狠狠的揮刀猛刺,一刀直接刺穿了張立的左乳,刀尖從她的后背,冒出來長長一截。
張立倒下了,死時,她的眼睛還死死的盯著那口鍋。為了保守秘密,為了八路軍的安全,她以這樣悲壯的方式,犧牲了自己和孩子。
女兒余澤軍
百姓們嚇得瑟瑟發抖。人群中,有個年幼的孩子驚恐大哭,鬼子嫌煩,將他也奪過來扔進了鍋里。
張立的鮮血,染紅了一大片土地。當時,她才23歲,除了他們母子,還有數百名戰士在突圍中犧牲,這便是“柏崖慘案”。
因為在龍堂頂沒有等到妻子會合,日軍撤走后,余光文便立刻趕回了村子里。但眼前的一幕,卻讓他悲痛到當場暈厥。
“不報殺妻煮子之仇,我誓不為人!”
余光文買了一棵大樹,做了一副棺材埋葬了妻兒。
余光文
江海有時盡,此恨何時休。懷揣著滿腔仇恨,余光文苦苦研究制敵之道,等他率領著部隊再次走上抗日戰場,便是大殺四方日寇慘叫之時。
1945年,日本投降后,余光文再次來到了柏崖村,跪在妻兒墓前,他泣不成聲,只說了7個字“我們取得勝利了。”
因為在戰場出生入死奮勇殺敵,余光文也多次負傷。有一次,他的頸動脈被敵人打中,從此后,這顆子彈便如同他心中的仇恨一樣,嵌在頸動脈內側,伴隨了他整個余生。
警鐘長鳴,永記國殤。這一顆子彈,亦是嵌在整個民族的血脈之中,代代不能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