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甜心奶爸帶著當時還不到兩歲的女兒,踏上了泰國的土地。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讓孩子來幼兒園讀幾年,學點英語、開開眼界,然后就回國繼續按部就班的升學路。
沒想到,這趟原本短暫的嘗試,悄悄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軌跡。孩子在這里讀得開心、長得自在,他和妻子也逐漸打消了早點回國的念頭,從最初的普吉島,到如今定居在曼谷,一住就是八年。
沒有宏大的規劃,沒有逃離內卷的口號,這場關于教育和生活的選擇,不過是一個中產家庭順勢而為的真實轉折。
本文來源:Letsight ID:letsight520
本文以第一人稱講述
2016年底,我幫親戚帶點東西來普吉島旅游,順便拜訪他朋友。那位朋友的孩子在BISP普吉英國國際學校就讀。他熱情地請我吃飯,還邀請我去看看他女兒上學的學校。
圖源:BISP普吉英國國際學校
我原本對泰國教育完全沒有概念,只覺得泰國是個“落后”的國家,適合旅游但談不上教育,但那一趟參觀真的刷新了我的認知。
我驚訝地發現,泰國的國際學校教育水平其實很高,尤其在國際化程度和教學理念上,完全不輸香港、上海。
我是上海人,在銀行系統工作,收入還算過得去,老婆也是銀行職員,生活安穩,但節奏緊湊。
我們原本的教育路徑很清晰:女兒上公立小學,最好能進個好一點的私立學校。
但現實很骨感,上海國際學校費用高,一年學費三四十萬,而且很多不接收中國籍孩子。沒有外籍身份、沒有人脈關系,中產家庭根本難以立足。
相較之下,泰國的國際學校費用便宜不少,比如曼谷的哈羅一年學費大概12-13萬人民幣,上海同等檔次的國際學校起步價就是30萬,還不一定能上。
更重要的是,在泰國只要孩子入學,家長就能辦陪讀簽證,不需要移民、不需要綠卡,一切都相對容易很多,這也是我選擇先出去看看的初衷。
當時,我從泰國旅游回來后就開始做功課,因為網上幾乎沒有系統的信息,我索性自己請假跑了40多所學校。從普吉到曼谷,每次都提前預約,一所所實地考察。
當時我去看學校,有些學校是托兒所起步,比如像普吉英國國際學校,從18個月一直到18歲,是一個完整的一貫制體系。
這對我很有吸引力,因為我這個人挺怕麻煩,也可以說是懶,我不喜歡那種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反復折騰的節奏。所以我當時就想,能不能找到一所學校,一路讀到底,這樣我省心,孩子也穩定。
當然,不是所有學校都這樣。有些學校要到3歲甚至4歲才接受入學,每所學校的起點年級和招生政策都不太一樣。但我當時確實是出于圖方便的心理,希望能一步到位。
40多所學校看下來,泰國國際學校特別吸引我的地方,首先就是體系的多樣化。
泰國的國際學校一般分為英式、美式體系,也有一些是法國的、德國的,或者屬于IB體系的。每種體系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課程設計和教育理念。
我一直希望孩子接受的教育,是一種更靈活、更多元的環境,而不是單純用分數去定義一個孩子的好壞。
我希望她能多嘗試、能去發現興趣,能學到一些未來在生活和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能力,而不是只會考試。
剛來泰國的時候,我沒有指望女兒在這邊讀到高中。原計劃是幼兒園讀幾年回國,學點英語、開開眼界。
但沒想到孩子在這里過得太開心,慢慢地我們就留下了。
泰國的國際學校大多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來教學。舉個例子,像萬圣節活動,學校不是簡單發個任務讓孩子做一個面具,而是讓他們自己從零開始。
先想主題、畫草圖、確定材料,再動手剪裁、制作、涂色,最后展示成果。整個過程完全是孩子主導,老師只是引導和協助。
這種教學方式其實是解決問題式的,它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也提升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孩子在過程中學會如何計劃、怎么溝通、如何合作,也會反思失敗和成功。這種學習,和傳統上課—背書—考試的模式完全不同。
我個人對雞娃那一套比較反感,童年只有幾年的時光,我不希望女兒從小被訓練成考試機器。
我更在意她有沒有自由探索的空間,是否能體驗多樣的生活、做出自主的選擇、快樂地長大。
女兒現在就讀于曼谷的ISB(International School Bangkok),雖然學業上也有壓力,但整體狀態很好,精神放松、每天都很期待去上學。
圖源:International School Bangkok
很多人擔心帶孩子出國,語言會跟不上。但在我看來,孩子的語言適應能力恰恰是最不需要擔心的。
女兒現在的英語幾乎達到了母語水平,聽說讀寫都很流暢。
不過中文有些讓人頭疼,她目前中文聽說沒問題,但閱讀還得依靠拼音,寫字速度也較慢,這和留在國內接受中文教育的孩子差距不小。
我并不焦慮,因為中文作為母語,環境足夠的話重新撿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另外,她還學了一些西班牙語,現在可以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我有時候打趣說,她現在比我們夫妻倆都國際化了。
反而是我們大人,語言適應才是最難的。我和老婆的英語水平也就是大學四級剛過線,剛來泰國那會兒,碰到開會、溝通、寫郵件時經常一臉懵。但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
好在泰國人本身的英語水平也一般,說話慢、發音標準,我們也就逐漸習慣了。
實在不行就靠肢體語言、表情、翻譯軟件,慢慢地,我們也開始習慣了當地的表達方式,甚至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很多人以為來泰國是為了省錢,但我必須實話實說,生活成本其實并不低。
以我們家為例,一年總開支大概在60到70萬元人民幣左右。光是學費就要二十多萬,房租十萬上下,再加上日常的吃喝、補課、興趣班,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費用分分鐘就提上來了。
而且孩子來了以后,通常需要一個家長全職陪讀。這就意味著其中一方必須放棄國內的工作和穩定收入。如果是靠國內掙錢、再匯款到泰國,考慮到這幾年泰銖持續貶值,實際支出還會進一步上升。
當然,泰國也有學費便宜的學校,一年五六萬元的也不是沒有。但既然已經決定帶孩子出國,誰會甘心讓她去一所教學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升學前景一般的過渡型學校?
多數選擇來泰國留學的家長,還是對教育質量有一定要求的。
泰國國際學校之間的教學水平差異很大,升學數據也有高有低。但這并不能一概而論地歸結為學校好壞,更重要的因素其實是生源。
有些學校門檻高,錄取的學生本身就很優秀,自然整體升學率也好看;而生源相對復雜的學校,成績就難以拔尖,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邏輯。
我想要給大家提個醒的是,中國家長的內卷基因到了泰國照樣激活。即使到了泰國,大家只是換了個戰場繼續卷。
有的家長為了更好的教育資源,從清邁、普吉島搬到曼谷;有的課余找外教補英語、請私教補數學,甚至早早就開始為歐美方向做升學準備。
只是和國內不同的是,這里的競爭更加隱性,更加個性化。
圖源:International School Bangkok
在泰國,大多數興趣班集中在藝術、體育和音樂類,很少有人去上文化課補習。我也不逼孩子補課,而是把學校的興趣班清單列出來,讓她自己選擇。
她試過國際象棋、舞蹈、擊劍,也學過鋼琴。喜歡什么就多學一陣子,不喜歡就換也沒關系。
我始終相信,興趣不是靠強迫培養出來的,而是在不斷嘗試中自然形成的。我們的家庭原則就是:全面撒網,重點捕撈。
這幾年也看到越來越多國內家長熱衷于送孩子參加泰國的夏令營,市面上也有很多打著插班、微留學旗號的泰國夏令營。
但是別指望通過幾天就能提升英語水平,更不要把這當成彎道超車的捷徑。
真正的國際學校暑期根本不開課,夏令營通常是教育機構租用學校場地、獨立運營的項目。
我認為夏令營其實是一種文化體驗和視野拓展的機會,讓孩子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環境和人際互動。
千萬別把旅行變成成績提升計劃,否則只會徒增焦慮、收獲失望。
在這幾年陪讀過程中,我也慢慢接觸了不少教育相關的事情。因為我們申請學校的過程就是“摸石頭過河”,走了不少彎路,所以把自己的經歷寫在知乎上。
那時候,中文互聯網上關于泰國國際學校的信息非常有限,基本搜不到幾個人在認真分享。
后來我寫了一些詳細的申請過程、看校體驗,沒想到很快就有很多家長主動聯系我。慢慢地我意識到,其實很多人對泰國的教育環境并不是真的了解,尤其是早些年,信息非常不透明。
那幾年,愿意來泰國求學的中國家庭還是少數,國際學校的中文資料也稀缺,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
但到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網上的信息已經很透明,微信公眾號、知乎、小紅書上鋪天蓋地都是攻略和心得。
圖源:International School Bangkok
大家對泰國國際學校的概念基本都有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很多誤解和偏見也在傳播。比如很多人一提泰國國際學校,第一反應就是便宜、容易進、教學水準一般之類的。
實際上,泰國的國際教育差異非常大,從頂尖學校到普通國際班,水平參差不齊。如果不實地考察、不了解體系和背景,很容易踩坑。
這也是我覺得還需要持續分享真實經驗的原因,不是推銷泰國,而是希望有更多理性、全面的信息,幫助家庭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選擇是否讓孩子來泰國留學,真的需要權衡很多現實因素。比如買房這件事,我的建議始終是,先租房、適應后再決定是否購買。
原因很簡單,泰國的房產流通性差,一旦買了想賣并不容易。雖然租售比看上去很高,但這并不適合短期投資,尤其對于像我們這樣陪讀為主的家庭來說,更重要的是靈活性和流動性。
交通也是一個大問題,曼谷堵車非常嚴重。記得有一次下雨,我只開了五公里,結果在車里堵了整整三個小時才到家。
所以選住的地方、選學校,絕不能只看地圖上的距離,而要綜合考慮通勤時間、接送安排、生活便利度等多個維度。
另外,還有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是:到底是一位家長陪讀,還是全家一起搬遷到泰國?
這不是簡單的搬家,從居住環境到收入結構、教育節奏到家庭關系都會發生變化。
很多家庭選擇讓媽媽陪讀,爸爸留在國內工作,但這種分居式生活對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其實都是挑戰。
也有一些家庭像我們一樣,干脆一家人一起過來,承擔成本與不確定性也會更大。
圖源:甜心奶爸和女兒
對我們來說,來泰國,是一家人共同做出的決定。我不鼓勵所有人都來,如果你正在猶豫,希望我的經歷能幫你看清這條路真正的樣子。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泰國生活八年,會給孩子鋪一條完全不同的成長之路。
從一開始的試探和觀望,到現在的穩定和適應,我們的生活軌跡已經被這個臨時決定徹底改寫。
如果當年沒有來泰國看看,也許我永遠不會相信,原來中產家庭也有另一種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