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哪怕已經離開了將近20年,提起他的名字,依然能讓相聲界的一些后輩心生敬意。
他就是馬季。
他用五十年的堅守和創作,定義了一個屬于相聲的黃金時代,成為相聲事業里程碑式的人物。
可惜人總是要面對生離死別,馬季因心臟病突然離世,留下妻子于波和兒子馬東滿懷悲痛,卻只能繼續生活下去。
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在馬季葬禮當天,妻子于波拒絕出席,害怕看到馬季徹底離開自己的那一幕。
一晃19年過去了,其實于波也不再年輕了,在兒子馬東的一家人的陪伴下,生活過得很好。
馬季沒讀過什么書,少年時期輟學到上海一家織造廠當學徒工。
說實話他長得也一般,微胖的身材,只有性格可以憨厚來形容,能夠吃苦耐勞。
他又到新華書店做售貨員,業余時間迷上了曲藝表演,從那之后,他的人生和曲藝緊緊聯系起來。
不得不說,馬季是有些天賦在身上的,憨厚的長相,卻能夠表演一場精彩的相聲,讓很多相聲界的大佬們注意到了這個年輕人。
牛逼的是,他本人成為了香餑餑,引發了一場“搶人”風波。
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等相聲大師都看中了他,甚至開玩笑說:“想要他的都當他老師!”
馬季的作品和影響力
從早期的歌頌型作品《英雄小八路》《找舅舅》到《友誼頌》,再到80年代膾炙人口的《宇宙牌香煙》《五官爭功》《多層飯店》……
尤其是在央視春晚上表演《宇宙牌香煙》,夸張的廣告推銷員形象讓全國觀眾笑得前仰后合,他也因此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之一。
馬季還是一位深具使命感的藝術家,他深知相聲的生命力在于貼近生活,晚年時常告誡徒弟:
“坐在屋里編段子,寫不出好東西。去馬路邊坐半天,戴副墨鏡觀察生活,才能有靈感。”
他甚至直言不諱地批評一些表演“低劣”,希望后輩能沉下心來打磨技藝。
他收了20位徒弟,包括姜昆、馮鞏、趙炎、劉偉、笑林、王謙祥、李增瑞、韓蘭成、劉喜耀等,這些徒弟后來都成為相聲界的翹楚。
姜昆以創作見長,馮鞏擅長創新表演,劉偉則以扎實的功底著稱。
馬季對徒弟們的評價很中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和于波相濡以沫的婚姻
馬季在相聲事業能夠如此成就,妻子于波也在背后為他默默付出。
那時馬季剛進入中央廣播文工團,事業蒸蒸日上,于波選擇放下自己的事業,成為丈夫背后的支柱。
兩人婚后育有一子馬東,馬東的出生,讓這個家也完整了。
但是也避免不了生活對的苦難,馬季被下放到黑龍江農場勞動改造,生活條件艱苦,于波帶著年幼的馬東四處奔波,默默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一直到1971年馬季回到北京后,夫妻倆更加珍惜彼此。
馬季在生活中是個嚴肅的人,兒子馬東曾回憶,父親的幽默只在舞臺上,私下里他更像個嚴父,總是催促馬東去寫作業,不讓小孩子摻和相聲創作的討論。
但在妻子面前,馬季會流露出柔情的一面。
于波曾說,馬季每次演出歸來,總會帶點小禮物,哪怕是一塊糖、一朵花,這份細膩的愛意貫穿了他們的婚姻。
馬東是馬季與于波的獨子,長大后的他選擇了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職業路徑。
早年進入中央電視臺,擔任過《文化視點》《挑戰主持人》等節目的制片人和主持人。
他繼承了父親的語言天賦,主持風格風趣幽默,深受觀眾喜愛。
后來他投身互聯網行業,創辦了米未傳媒,推出了《奇葩說》《樂隊的夏天》等現象級節目。
馬東曾坦言,父親對他的影響更多是精神層面的。
2006年馬季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72歲。
事情太突然了,于波哭得不行,馬東趕忙回到家,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
作為唯一的兒子,馬東承擔起家庭重任,好好地給父親辦了一場葬禮。
不過在葬禮上,一片哀痛和沉默中,突然爆發出陣陣掌聲。
這是馬東要求的,他說父親這一輩子就喜歡大家的笑聲和掌聲,他希望親朋好友們能夠用掌聲最后一次送父親離開。
馬季去世后,于波很少公開露面,也不愿過多談論丈夫的往事。
算算年齡,于波今年有80多歲了,很少出現在在公眾視野,不過在前幾年,于波和馬季生前的一些好友一塊吃飯。
于波雖然滿頭白發但精神頭特好,一邊吃飯一邊交談,說話底氣十足,身體也特別好。
這些年,馬東和妻子結婚之后也有了孩子,于波早已經當奶奶了,兒孫承歡膝下,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馬東一家人的陪伴下,老人家每天開心的生活著,在家中養老,也沒有什么煩惱。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