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猝不及防間,迪哲醫藥(688192.SH,下稱“公司”)公告多名高層的減持動向。
不同于還在掙扎商業化成功的創新藥同行,公司在國內已拿到一定的果實。這得益于公司在臨床階段的權威數據支撐,或者說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徑。
眼下,公司的戰略在悄然改變和拓展,海外布局成了大方向。這方面,百濟神州是行業成功的先例,公司能否實現海外成功,或決定自身資本價值的潛力。
減持釋放什么信號
迪哲醫藥進入一個高層減持密集期。
7月,公司公告副總經理張世英,以及首席商務官、副總經理吳清漪減持所持股份,合計金額超2000萬元,價格區間在58.9-69元/股。其中,吳清漪減持金額超1900萬元,股份來源于股權激勵及二級市場增持。
資料顯示,張世英為技術出身,歷任埃克森美孚、百時美施貴寶、和記黃埔等研發高層。2019年加入公司后,其負責CMC(化學制造控制)部門。吳清漪為市場出身,歷任拜耳、禮來、輝瑞、阿斯利康、賽諾菲等外企,2021年加入公司前是百濟神州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
稍早時候,公司公告另有四名高層計劃未來三個月內減持,價格按市場價格確定。今年4月,公司完成17.96億元的定增,發行價43元/股,包括泰康資產、朱雀基金、瑞銀等十多名機構參與,鎖定期6個月。以此計算,今年10月前后公司可能迎來一波減持高峰。
對此,市場出現一個疑惑:眼下公司正處于上升期,資本價值或應有繼續放大的可能,但高層密集減持,究竟在釋放什么信號?
自創立以來,公司發展可謂順風順水。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約300億元左右,股價約65元/股左右,IPO發行價為52.58元/股。
2016年前后,時任阿斯利康全球副總裁、主管中國創新中心的張小林(公司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踱步到了人生的轉折路口。彼時,因市場環境導向跨國研發中心迎來一波關閉潮。但國投創新的董事總經理呂大忠看到了機遇,其與阿斯利康、張小林等協商,希望在改造原有團隊基礎上成立新平臺繼續研發創新藥,并愿意提供資金支持。
2017年,公司正式成立,呂大忠的設想實現。公司“混血基因”體現在三方股東力量,既有外資藥廠阿斯利康,也有國資背景的國投創新旗下基金,以及管理層持股。截至目前,公司仍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
初創期的公司,技術上繼承阿斯利康在結構生物學和轉化醫學領域的優勢,構建起全鏈條研發平臺,鎖定EGFR Exon20ins突變肺癌和JAK1抑制劑兩大全球首創(First-in-Class)項目。該兩大差異化管線,就是后來成功商業化的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
2021年,公司上市科創板,募資19.87億元,并成為當年生物醫藥最大IPO之一。公司的敘事,由搭建研發平臺進入商業成果轉化的新階段。
戰略的悄然改變
創新藥企從0到1的過程有兩個推力。一個是資本化成功,一個是研發落地商業化。
2023年和2024年,公司先后上市舒沃替尼、戈利昔替尼。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294.24%。其中,舒沃替尼、戈利昔替尼分別貢獻約3億元和0.6億元銷售額。
能快速取得商業化的突破,取決于當初研發過程中拿到的優勢。以舒沃替尼的EGFR exon20ins突變為例,從首例患者入組到獲批上市僅用4年,并成為二線治療的標準方案,之后通過“雙通道”政策快速入院,跑通了“學術驅動+精準營銷”的模式。
換句話說,表面上公司業績由兩大單品驅動,但實質的內核是研發階段的認證成果為商業化過程中的學術準入提供支撐。同樣的模式,公司在戈利昔替尼繼續復刻。該藥的研究數據曾發表于《柳葉刀·腫瘤學》,奠定“同類最佳”地位。獲批上市后,該藥被成功納入醫保。
一邊是臨床優勢轉化為商業化看點,另一邊公司加速搭建銷售團隊。首款藥品上市前,公司就組建約250人的商業團隊,并由主導過阿斯利康明星產品易瑞沙的吳清漪負責。截至2024年,公司銷售人員488人,由肺癌和血液瘤等兩大事業部負責兩款藥品的推廣,構建了“總部—大區—城市”三級架構,覆蓋全國30個省/直轄市。
2025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96.3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3億元,較2024年的-2.24億元有所收窄。公司表示,兩款藥品納入醫保目錄后,銷量大幅增加。
商業化突破后,公司扭虧為盈自然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但這個節骨眼上,公司的戰略也悄然變化。掌握在變化來自公司的觸角拓展至國際,即從技術驅動轉向全產業鏈生態,實現培育第二增長曲線。
海外商業結果決定價值
不同于其他創新藥企,迪哲醫藥在國內快速拿到“結果”有技術平臺支撐。這套打法放到海外,還能不能奏效?
早前,公司在海外開展臨床試驗。今年6月,公司在ASCO年會上公布非共價雙靶點BTK 藥物DZD8586的數據,包括客觀緩解率、安全性等顯示良好療效,而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還未成熟。7月,舒沃替尼獲美國FDA加速批準,成為首個在美上市的中國源創肺癌靶向藥,此前該藥在當地獲“突破性療法認定”。
顯然,公司國際化戰略的立足點仍是先拿到研發優勢,即獲得專業機構、期刊的高度認可,進而為后續商業化提供學術支撐。這種路徑,在市場上已有跑通的先例:百濟神州。
最為市場熟知的,是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該藥當年在32個開展臨床,并直接對比競品伊布替尼,結果顯示部分數據上有明顯優勢。受此因素,該藥成功在歐美獲批上市。
2025年一季度,澤布替尼的北美、歐洲銷售額分別為40.41億元、8.36億元,各自同比增長61.9%、75.4%。其中,該藥在北美市場已超越競品伊布替尼,成為美國CLL新患者的首選藥物。
但公司要復制百濟神州的成功,僅靠研發優勢可能還不夠。兩家企業的海外策略有諸多相似,但核心在于公司如何在境外開展商業化,核心單品在核心市場是自主組建銷售團隊還是對外合作授權。
以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為例,該藥最大的北美市場由其自主掌控,核心團隊約300人,將美國劃分為 12 個銷售大區,每個大區配置獨立的銷售、醫學、準入團隊。
公司方面,還沒有清晰的海外當地銷售團隊全貌。舒沃替尼在美獲批上市后,定價或對標競品強生的埃萬妥單抗。
或許,海外商業化的成功與否,將決定公司能否進一步壯大向百濟神州的路徑邁進,也決定公司在資本市場能達到怎樣的高度。(思維財經出品)■
迪哲醫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