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致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公開信,宣布美國將自8月1日起對所有日本產品征收25%的關稅,該稅率比此前宣布的24%還高一個百分點。特朗普也在采訪中持續表達對日貿易赤字不滿,施壓日本政府 在汽車進口、農產品貿易等問題上讓步。而隨著日本參議院選舉臨近,受制于國內政治議程,日本政府在對美貿易中維持相對強硬的姿態。據多項民調顯示,執政聯盟在參議院的預期席位數呈不斷下降趨勢,若最終執政聯盟未能獲得至少50個改選席位、失去參議院多數地位,石破茂政府可能被迫辭職,導致美日貿易談判停擺。
IPP研究助理陳佳慧指出,日本長期處于“對美結構性依賴”狀態,從根本上限制了其在貿易摩擦中的戰略空間。而特朗普反復無常的談判風格以及其對既有國際秩序的破壞,正加速日本民眾對美國信任的流失,也暴露出日本對美依賴的高度脆弱性。相比之下,中日經貿合作上有巨大潛力,雙邊經貿互動在一定程度上為日本提供了緩和與對沖的空間。
一、選舉倒計時與日美關稅談判僵局
石破內閣自成立以來始終面臨執政穩定性薄弱的困境。去年9月,石破茂就任自民黨總裁兼內閣總理后,10月即宣布進行眾議院改選。然而,自民黨-公明黨執政聯盟在眾議院未能贏得過半數席位,石破內閣成為少數派政府。此次7月20日參議院選舉,執政聯盟需改選議席為自民黨52個、公明黨14個。
目前,執政聯盟需至少贏得50席,方能維持參議院過半優勢。此次石破茂將執政聯盟贏得至少50個改選席位定為勝負線,遠低于需改選席位。可見,6月東京都議會選舉慘敗、民調持續低迷、政治獻金丑聞、通脹壓力增大以及對美關稅談判進展不順等多重問題疊加,執政聯盟議席減少已在預料當中。
圖片來源:日經中文網[1]
日本民調機構對選舉的結果預測也出現分化。日經新聞樂觀判斷執政聯盟“有望過半數”,而讀賣新聞與朝日新聞則認為“尚不確定”,《周刊文春》更直接預測執政聯盟將“失去多數”。[2]若執政聯盟失去在參議院的多數席位,石破政府面臨兩院少數黨局面,“扭曲國會”情況加劇,其政策推行和執政能力將受到進一步削弱。石破茂恐只能引咎辭職、重組執政聯盟或者直接解散眾議院來突破僵局。
在本次選舉中,圍繞經濟議題的爭奪成為各黨核心。NHK民調顯示,選民最關注的議題為“社會保障及少子化”(29%)以及“應對高米價及物價”(28%)。[3]自民黨提出發放現金補貼而非減免消費稅來換取民意支持。根據共同社7日民調,超過一半民眾反對向全體發放現金補貼的競選承諾,選民仍更期待切實的結構性改革而非短期的政治收買。值得一提的是,主張“日本人優先”的極右保守黨派參政黨有異軍突起之勢。根據NHK的7月民調數據,其支持率(5.9%)僅次于自民黨(24%)、立憲民主黨(7.8%)。[4]側面反映執政聯盟在回應年輕群體民意訴求、推進結構性改革方面的乏力。
《朝日新聞》7月15日報道,日本執政聯盟很可能在參議院選舉中失去多數席位,在日本努力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之際,加劇日本的政治不穩定風險。圖源:路透社
在同一調查中,8%的選民將“應對美國關稅”視作投票時的首要考量。
2025年2月美日首腦會談后,雙方發表《追求日美新黃金時代》的積極聲明,日本承諾將安保支出增加至占GDP2%的水平,并將對美投資規模提升至1萬億美元。
但這些舉措并未能使日本豁免于特朗普掀起的“解放日”關稅沖擊。日本是最早啟動對美談判的國家,特朗普也意圖將日本打造為“談判模版”,但進展緩慢,反而遲于英國、中國及越南與美國達成初步框架協議的節奏。至今,美日之間已舉行了七輪磋商,部長級談判仍在繼續推進。日美關稅談判僵局也成為朝野攻防焦點。在7月初的NHK參議院選舉黨首辯論節目中,部分在野黨呼吁更積極的應對策略,認為應聯合其他經濟體共同向美方施壓,同時提升日本戰略自主性。(表1)
表1日本各政黨對美日關稅談判立場
政黨
民調支持率
對美日關稅談判立場
自民黨(執政黨)
24%
強調堅守國家利益,不輕易妥協;不接受美國對防衛費的具體要求,決策權在日本
立憲民主黨(最大在野黨)
7.8%
倡導高層直接對話,爭取延長談判并將降低關稅至10%
公明黨(聯合執政黨)
3.5%
發展自主技術以實現對美對等、應對風險
日本維新會
3.1%
但不能過度依賴美國,應以日本為中心拓展與價值觀相近國家的貿易合作
日本共產黨
3.0%
強烈反對美方關稅與軍費要求,應在東亞峰會等平臺推動國際協調
國民民主黨
4.9%
警惕汽車業受創,主張通過減稅擴大內需
令和新選組
2.8%
美國知道可從日本“輕易獲取”利益,應徹底擴大內需并廢除消費稅
參政黨
5.9%
特朗普正意圖重塑全球規則,日本應發展內需擺脫對美依賴
社民黨
0.7%
應明確表達反對立場,維護自由貿易與國民生活,防衛費擴張正在壓縮教育與農業預算
保守黨
1.4%
質疑美方動機,對日關稅或隱含政治不滿
資料來源:整理自NHK[5]
此次美日談判難以突破的直接原因在于,石破政權的穩定性不足,且疊加參議院選舉周期,實質性地鎖定了日本在關鍵議題上的談判靈活度。
首先,石破茂政治根基不穩,面臨自民黨支持率波動、派閥政治余波未平等現實挑戰,在對外談判中必須妥善平衡內部政治壓力與外交立場。
其次,為爭取更多談判緩沖期,面對美國持續施壓,日本立場也趨于強硬。石破茂在公開場合多次強硬表態,將美國對日關稅視作“國難”,表示不會輕易妥協,并呼吁選民要支持更加穩定政權來解決問題。強硬立場符合石破茂一貫主張推動美日同盟“對等化”的政策形象,同時也契合日本國內日益升溫的對美質疑情緒。根據《讀賣新聞》2025年6月30日發布的民調結果,僅有22%的受訪者表示“信任美國”,為自2000年相關統計開始以來的最低水平。[6]
在此情況下,任何被視為過度讓步的舉措都可能被視為妥協進而招致強烈的國內反彈,動搖石破政權本就脆弱的執政根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7月3日接受美國CNBC采訪時也說表示,日美談判受到即將到來的參議院選舉的限制。[7]
在談判陷入僵局且90天談判期限到期之際,特朗普于7月7日向包括日本在內的14個國家發出“關稅信函”,重申將對日本進口商品關稅升至25%,比最初宣布的24%高出1個百分點;如談判未果,還可能上漲至30-35%。這實際上將談判時間延后至選舉之后的8月1日,反而為日本爭取了緩沖期。
圖源:路透社
這一舉措并不意外。類似的情形曾出現在2019年美日貿易談判中,當時為避免影響日本參議院選舉,美日雙方選擇暫緩推進談判進程,待安倍政權完成選舉、贏得穩定多數席位以鞏固執政基礎后,美日才加快協商,并于當年9月迅速達成階段性協議。本次談判中,日本的強硬立場也可視為一項有意為之的“拖延戰略”,其核心目標在于將實質性讓步推遲至選后,既規避對執政聯盟票倉的短期沖擊,也為評估他國尤其是中國與美國之間談判進展,預留政策調整空間。
二、美日關稅談判中的兩大“頑疾”
參議院選舉結果難以扭轉日本對美談判的整體走向。因為本輪美日關稅談判進程雖直接受國內選舉議程牽制,但本質上必須在日本對美結構性依賴的背景下理解。在安全高度依賴美國的結構性現實下,這從根本上限制了日本在貿易摩擦中對美采取強硬立場的戰略空間。自1960年以來持續不斷的美日貿易爭端中,日本都因美國壓力而被迫妥協。1960-1970年代的美日紡織談判中,由于日本為爭取美國支持沖繩回歸,面對美方在貿易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日本只能接受削減紡織品出口、擴大美國產品進口的安排,這也成為“經濟換安全”的典型。
這也是為何,在競選演講中,在野黨普遍批評石破茂外交無力,質疑其與美方缺乏高層信任關系,但卻未能提出更具可行性的替代方案。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在6月19日決定不對石破內閣提出不信任案,名義上是為避免干擾正在進行中的美日關稅談判,實則反映了一個政治現實:在當前政治與外交壓力交織的背景下,幾乎只有自民黨具備足夠的談判經驗、政治資本與制度資源,能夠處理這場復雜且高風險的對美交涉。
這一結構性問題還體現在雙邊談判目標分歧中。
其一,在交易范圍上,特朗普則希望借關稅談判撬動其他議程,希望和包括日本等盟國在內達成包括軍費分攤、汽車進口及貿易逆差三大主要議題在內的“一攬子”交易;日本則強調貿易談判必須與貨幣匯率、安全保障等問題分開處理,避免被美日安保同盟所牽制。
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左)在東京與日本防長中谷元(右)會面。圖源:路透社
其二,在交易條件上,美國希望通過擴大對日農產品、汽車與能源出口來縮減雙邊貿易逆差,具體要求包括擴大日本對美大米、玉米、馬鈴薯等農產品的進口、增加美國汽車等工業制品的進口份額,加強日本對美在造船業等方面對美國的投資與合作等;日本以擴大對美投資和加強美日經濟安全合作為交易籌碼,維護本國農業部門免受美國產品沖擊,同時爭取全面取消美方對日本汽車及零部件的關稅,包括10%基準關稅。
在2019年美日貿易協議談判中,日本向美國食品和農產品開放約72億美元的市場,但大米、汽車等敏感商品的談判均被擱置,這兩大議題長期是美日貿易中被反復提及的“頑疾”。
一方面,大米等農產品問題牽涉到自民黨選票根基,是日本的“政治生命線”。盡管農業在GDP中占比不足1%,日本農協(JA)是自民黨核心支持力量,憑借其高度集中化的組織結構及對農村選區的廣泛動員能力,在自民黨的政治動員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并通過“政官農”鐵三角在日本的大米保護政策中擁有顯著影響力。
隨著農業人口銳減、老齡化加劇,城市中產成為受大米價格波動影響的主要群體。去年10月份眾議院選舉時,自民黨在選前未能采取有效的米價調控手段;如今自民黨為爭取都市年輕選民選票,新任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采取了繞開農協、直接釋放儲備米入市的改革方案,有效平抑米價,石破內閣支持率也在6月出現罕見回升。
但是,短期紅利掩蓋不了中長期政治風險。截至6月底,日本近90%的儲備米已被投放市場,屆時日本也將不得不再次面對政策改革以及“是否擴大進口”的艱難選擇。特朗普譴責日本面臨米荒也不愿進口美國大米,事實上,日本每年免關稅進口77萬噸大米中有近45%來自美國,但超過“最低市場準入(MA)”免稅進口配額后的超高關稅仍阻礙大米市場自由化。這次談判中,日本政府同樣強調不會接受犧牲農業利益的交易模式,大米保護主義的談判底線難以打破。
日本政府近期為平抑高漲米價向市場投放多批儲備米,剩余庫存量大幅減少。圖源:新華社
另一方面,汽車產業關稅牽動經濟全局,是日本的“經濟生命線”。早在1980年代美日汽車爭端中,日本在美國壓力下實行汽車“自愿出口限制”,并通過產業升級與在美本地化生產實現了長期突破。如今,汽車產業已成為日本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貢獻了超過40%的GDP,也深度嵌入其對美出口結構之中,構成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的核心來源。
2024年,日本向美國出口約7.2萬億日元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汽車行業已經受到現有關稅的影響,5月份對美國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8]對美出口汽車減產也將導致就業減少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據推算,若美國最終實施高達25%的汽車關稅,此舉預計將導致日本實際GDP下降0.36%,[9]幾乎相當于抹去一整年的經濟增幅。
三、日本對美關稅談判的三大“籌碼”
在農業與汽車等傳統議題受限于國內選舉壓力、政策空間收縮的背景下,日本試圖逐步將談判重心從傳統關稅議題轉向美日共同關注的“經濟安全”議題,試圖通過在其他非關稅談判領域的合作來緩解關稅壓力。現階段,日本主要依托三大籌碼:美債、對美投資和經濟安全合作。
一是利用美債最大持有國地位起到象征性威懾作用。日本作為美國最大的國債持有國之一,理論上具備對美國金融市場產生沖擊的能力。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并未明確表示不會拋售美國國債,而是模糊表態稱美國國債也是談判籌碼之一。
然而,在現實操作中,拋售美債的可能性很低。因為這不僅會引發全球市場動蕩,還將導致日元升值,進而嚴重打擊日本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也可能被美國視為破壞聯盟互信,政治代價遠超經濟收益。因此,美債更多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威懾工具,難以真正轉化為實質性反制手段。
二是加大對美投資并縮小美國貿易逆差。在當前談判中,盡管日本仍希望爭取全面關稅豁免,但已逐漸認識到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日本在談判策略上逐步轉向強調日本連續五年成為美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以及日本投資對美國本土就業和產業穩定的重要意義。
業界也早有日本必須適度妥協的準備,日本車企選擇通過繼續擴大在美本地化生產來減少關稅影響,以及考慮推動“反向進口”美國制造車輛來換取關稅減免。此外,為縮小美國貿易逆差,日本正在探討增加美國大米關稅進口額度以及擴大進口美國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的可能性,但與特朗普所期望的貿易逆差大幅收窄的目標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三是推動在經濟安全領域的戰略協同。美日貿易談判的另一個重要面向,是在關鍵領域如半導體、稀土和AI核心部件的供應鏈安全問題。2025年2月美日首腦會談中,特朗普當面表示美日將攜手對抗中國的“經濟侵略”;4月,美日韓外長聯合聲明,明確提出要在能源安全、關鍵礦產、造船等領域強化協調。在全球經貿高度相互依賴的格局下,美國試圖重構產業鏈體系的戰略難以單獨推進,需要協調盟友共同配合。
日本首席關稅談判代表赤澤亮正(右)在美國華盛頓會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中)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圖源:法新社
在此背景下,日本則試圖以供應鏈協同、技術聯盟建設和小多邊機制配合等為談判籌碼,主動對接美方戰略訴求,在以下幾個重點方向推進協作:
(1)半導體供應鏈協作。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政府已向美方提議通過提供財政補貼,支持日本電信與IT企業大規模采購美國芯片,采購總額或達數十億美元。同時,日本也承諾協助美國降低對臺積電等單一制造基地的依賴,在半導體材料與設備制造環節提供關鍵支持。[10]此舉不僅有助于緩解美日貿易逆差,也成為日本在談判中“以投資換豁免”的重要手段之一。
(2)增加天然氣進口和能源合作。在2025年2月的美日首腦峰會中,雙方宣布將以“互利方式”推動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對日本出口,同時兩國將組建“合資企業”承諾支持阿拉斯加價值440億美元的天然氣管道項目。然而,分析指出美國LNG對日出口由于需長距離運輸,并不具備成本優勢;且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項目因偏遠位置和建設成本高昂,包括日本石油勘探公司(JAPEX)在內的業界人士都認為此提議缺乏商業可行性。[11]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日本從美國進口LNG,不僅回應了特朗普扶持傳統能源集團的政策偏好,也可以填補中國因關稅爭端而減少進口的訂單缺口。因此,該合作政治性大于經濟性,能源格局進一步沿地緣政治分界線重新排布,其市場阻力也不小。
(3)關鍵礦產供應鏈多元化。關鍵礦產尤其是稀土已成為中國反制美國關稅的關鍵籌碼,而特朗普自再度上臺以來即就對相關資源展現出高度重視。以2010年中日關系惡化、中國限制向日本出口重要礦產為契機,日本開始推行多元化資源戰略,包括擴大海外投資、強化儲備管理及提升回收利用技術。至今,日本幾乎參與了美國建立的全部關鍵礦產聯盟,協助美國減輕對中國稀土的依賴。2025年6月G7峰會最終發布了六份獨立的領導人聯合聲明,集中于與美國戰略利益高度契合的AI、關鍵礦產等核心領域。7月,美日印澳四國外長宣布啟動“四方(Quad)關鍵礦產倡議”,以確保關鍵礦產供應鏈的安全和多樣化。此類合作倡議中都有明顯的對華指向性。
(4)高端制造如鋼鐵和造船領域合作。在日鐵收購美國鋼鐵案中,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都以經濟安全為由制止收購,經過多輪談判交易,美日聯手在高端鋼材領域共同抗衡中國逐漸成為促成收購案的重要考量。最終在6月14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有條件批準收購,前提為兩公司需簽署《國家安全協議》(NSA)并遵循特殊條款,包括日鐵在2028年前對美投資110億美元及允許美政府通過“黃金股”(golden share)對關鍵決策行使否決權。日鐵CEO橋本英二在收購案后明確表態:“不能讓競爭對手中國迎頭趕上。”[12]這使得日鐵收購案從單純的市場交易,迅速轉化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聯盟整合舉措。
此外,中國造船業興起引發美國焦慮。2024年,中國在全球新船訂單中占據了74.1%,而2023年,美國僅占0.2%,日本以15%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三。[13]日本也提出“日美造船黃金時代計劃”,計劃設計美日共同基金,與美國聯合在軍艦、破冰船建造等高附加值領域發力,助力美國造船業復興。
在當前關稅談判中,日本正嘗試將“經濟安全”議題轉化為實際利益交易的平臺,強化其作為盟友的戰略價值,進一步轉移關稅爭端焦點,通過在戰略契合度高的議題上達成妥協以為核心利益預留談判空間。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簽署行政令,同意日本制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圖源:路透社
四、總結
無論參議院選舉結果如何,日本對美關稅談判必須直面日本對美關系中的結構性矛盾:
一方面,日本安保體系與美國深度捆綁,美日缺乏對等談判的戰略空間;另一方面,日本仍是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的支持者與受益者。當前談判僵局,正折射出日本在對美依附與戰略自主之間的艱難平衡。
日本在抵御美國要求開放農產品市場的壓力以及爭取汽車產業關稅談判空間時,往往主動迎合美日協作應對中國的政治敘事,以強化聯盟紐帶、換取談判空間。這種策略非但無法改變其在對美結構性依賴中的被動地位,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固化了其作為美國附庸的政治現實。特朗普反復無常的談判風格和對國際秩序的破壞行動正加速日本民眾對美信任的流失,也暴露了日本對美依附的高度脆弱性。
相較之下,中國在本輪全球貿易摩擦中的不妥協立場與對多邊貿易秩序的維護姿態,正成為包括日本在內諸多國家制定對美應對策略時的重要參照,也為其他經濟體 “以時間換空間”的談判策略以及貿易多元化提供關鍵緩沖期。日本雖難以擺脫與美的深層捆綁,但也積極通過強化與中國、東盟、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的關系來對沖風險。
中日兩國擁有巨大的經貿合作潛力,雙邊互動也持續釋放積極信號:2025年3月中斷5年的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重啟,5月三國同意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6月中國有條件恢復日本部分水產品進口,并于7月恢復已中止24年的日本牛肉進口,這些舉措在客觀上緩解了日本相關產業在美國關稅戰下的出口壓力。在深化對美排他性合作與參與包容性多邊經貿合作之間,日本必須謹慎平衡。若一味迎合美國戰略訴求,反而可能飲鴆止渴,陷入新的依附陷阱。
本文作者:陳佳慧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 研究助理
*參考文獻:
[1]日經中文網,日本參議院選舉公示,物價對策成為焦點,2025年7月3日,https://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59276-2025-07-03-10-50-53.html
[2]小倉健一,「競馬新聞のほうがまだ當たる」參院選、読売?朝日?日経が正反対予測の致命的実態,Yahoo News,2025年7月9日.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f8aa7e45ecc3772ccb8009629b3278e0dcfd074a?page=3
[3]NHK,內閣支持率,https://www.nhk.or.jp/senkyo/shijiritsu/ (訪問時間:2025年7月15日)
[4]同上。
[5]NHK,與野黨黨首米関稅措置対応など意見交わす,2025年7月6日,https://www3.nhk.or.jp/news/html/20250706/k10014855141000.html
[6]讀賣新聞,米國「信頼する」22%…読売世論調査,2025年6月29日,https://www.yomiuri.co.jp/election/yoron-chosa/20250629-OYT1T50117/
[7]NHK, Bessent: Election gives Japan 'domestic constraints' on cutting trade deal, July 4 2025,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20250704_04/
[8]Justin McCurry, Japan walks line between recession and submission as it seeks to overcome Trump tariffs., The Guardian, July 4 2025,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jul/04/japan-submission-recession-trump-tariffs
[9]大和総研,米國による25%の自動車関稅引き上げが日本経済に與える影響,2025年5月27日,https://www.dir.co.jp/report/research/economics/japan/20250327_025005.html
[10]朝日新聞,米半導體製品、數十億ドルの購入を提案日米関稅交渉で政府,2025年5月28日,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T5W3Q3JT5WULFA02RM.html
[11]Sam Reynolds and Christopher Doleman, Prices, not politics, will shape U.S. LNG flows to Japan going forward, 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 February 27, 2025, https://ieefa.org/resources/prices-not-politics-will-shape-us-lng-flows-japan-going-forward
[12]The Asahi Shimbun, Nippon Steel plans new U.S. mill to compete against Chinese, https://www.asahi.com/ajw/articles/15899991
[13]Khang Pham, How the SHIPS for America Act Can Help Boost Japan-U.S. Arctic Shipbuilding Cooperation, The Arctic Institute, May 22, 2025, https://www.thearcticinstitute.org/hships-america-act-can-help-boost-japan-us-arctic-shipbuilding-cooperation/
內憂外患,石破政權能走多遠?
從“GENIUS”到“大而美”:美國穩定幣政策意欲解決美債危機?
如何理解“貝森特經濟學”?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