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低價政策,奧地利本就是一個對全球制藥商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的市場。如果接下來還要引入“有效成分處方”制度,今年冬天的藥品供應問題幾乎是注定的。
目前,奧地利已有超過400種藥品處于無法供應或限制供應狀態——而現在正是盛夏時期。如果到了秋冬季節,需求按預期增加,缺藥問題將可能演變為嚴重的供應危機。因此,奧地利醫生協會(??K)警告稱,當前藥品市場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尤其擔憂政府可能引入按有效成分開處方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沒有明確寫入政府計劃中,但??K擔心,在藥劑師協會的壓力下,衛生部可能會考慮引入此項改革。
在奧地利,目前醫生開的是具體品牌藥名而不是藥物成分。藥劑師必須按處方發放該品牌的藥品。
舉例來說,如果家庭醫生開了某種比同類藥品價格更高的止痛藥,藥劑師也必須按原樣發藥,而醫保機構也必須承擔費用。
當然,如果病人自愿接受價格更低但有效成分相同的替代藥物,是可以更換的——只要患者同意,法律基本上都允許。
若實施“有效成分處方”,處方上將不再寫明具體藥名,而只寫所需的藥物成分。藥劑師將有權決定給病人哪個品牌的藥。
醫生協會擔憂,藥劑師在選擇藥物時,可能會出于利潤考量,如倉儲成本或毛利率來決定藥品,而非病人需求。這一說法一直被藥劑師協會強烈否認,他們表示大多數仿制藥(Generika)價格幾乎完全一樣。
對此,奧地利醫生協會主席 Steinhart 表示:
“如果患者不斷收到不同包裝、形狀、顏色的藥品,可能會影響其服藥依從性(即能否正確持續服藥)。” 他補充說:“很多病人并不認識藥名,對他們來說藥品的形狀、顏色、包裝才是重要的識別特征,因此很容易混淆,造成用藥錯誤。”
此外,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開藥:
比如有吞咽困難的患者,會優先選擇可溶解的藥物。
藥劑師對這些個體差異不甚了解,可能導致患者被迫吞咽不適合的藥品,帶來健康風險。
有些藥片不能掰開服用,但醫生可能原計劃讓患者服用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片——如果被替換,可能會有危險。
Steinhart 進一步警告:
“有效成分處方還有一個嚴重風險:如果某些藥品因種種原因不再被藥劑師推薦,它們的生產商可能陷入經濟困境,甚至退出市場。”
尤其是在奧地利這樣的低價政策環境下——
奧地利采取所謂的“價格帶制度”:醫保報銷的藥品價格不得高于最便宜同類藥品的120%(此前是130%)。新制度從2023年10月起生效,涵蓋了約300種有效成分和1300種藥物,包括常見的抗生素、止痛藥、心血管藥物和抗抑郁藥。
例如,如果某廠商的藥賣10歐元,那么其他品牌的同類藥若想被醫保覆蓋,其價格不得高于12歐元。
制藥業、藥劑師、醫生等多方都認為:
奧地利可能會因價格太低,成為一個不再有吸引力的市場。
如果中國、印度(全球多數藥廠集中在這兩個國家)再次爆發生產中斷或物流問題,制藥商可能會優先向價格更高的國家供貨。
事實證明,這在過去就曾發生過——德國就已經宣布,為保障藥品供應安全,將對常用藥品支付更高價格。
奧地利仿制藥協會也嚴厲批評價格政策,指出仿制藥對供應安全至關重要:
超過90%的處方藥來自非專利藥物;
其中57%是仿制藥;
然而,過去十年中,四分之一的仿制藥因利潤過低退出歐洲市場;
目前奧地利每月約有20種藥品退出醫保目錄。
以常見抗生素阿莫西林為例,在2022/23冬季最為短缺時,每盒售價僅約5歐元,甚至低于處方手續費7.55歐元。
奧地利藥劑師協會也表示對新價格帶制度“非常擔憂”,理由是:
藥品種類可能進一步減少;
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度升高;
藥劑師面臨的挑戰也將更大。
奧地利藥劑師協會重申,他們將繼續在緊急情況下手工調配緊缺的藥品,確保基本藥物供應安全。
- THE END -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中東歐Tafart編譯,部分內容參考自ORF、奧地利《新聞報》《信使報》《奧地利報》《今日報》等,部分圖片來自新華社、APA及網絡,轉載請注明《維城》Euro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