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應不應該歌頌?
從參加這場會戰的將士來說,當然是應該歌頌的,怎么歌頌都不為過。
但是,從蔣介石發動這場會戰的戰略目標來看,卻又是不值得歌頌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先弄清楚蔣介石為什么不在別的地方開戰,而非要在上海發動這場會戰。
要知道,上海當時是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是中國的門面,蔣介石為什么不惜打爛這個“門面”,也要選擇在上海與日軍開戰呢?
其實,原因也正是因為上海是中國的“門面”,蔣介石想要通過在這個“門面”開戰,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取得他們的同情和幫助。
在戰役打響后,蔣介石曾經發表公開講話,說:“我們希望由此促成各國共同干涉日本的侵略暴行,使敵人的處境日益孤立,成為世界公敵。所以我們為要達到此一目的,只有繼續的犧牲,死守陣地!”
看到了吧?這就是蔣介石發動淞滬會戰的原因,不惜投入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即使把部隊打光了也不能后退,就是為了讓世界看到這場戰爭,出來幫中國主持公道,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暴行。
說到底,這就是蔣介石一貫的行為,從來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在國內求各地的軍閥、財閥,在國外求各國的列強,寄希望于列強來幫他抵抗日本侵略。
結果呢?西方各國雖然也發表了《九國公約》,但也只是在口頭上譴責一下日本而已,實際上對日本的侵華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所以,在淞滬會戰中犧牲的幾十萬將士,雖然是在保家衛國,值得我們敬重,但是,他們也是蔣介石向列強求助的籌碼,說白了,就是炮灰!
因此,參加淞滬會戰的將士們值得我們歌頌,但老蔣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卻實在不值得歌頌,完全錯了!
反觀毛主席,就跟蔣介石截然相反,毛主席雖然也歡迎外國的援助,但最主要的還是發動國內的民眾,全國各個階層聯合起來,實現全民抗戰,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
比如毛主席接受美國記者斯特朗采訪時,就說過這樣一段話:“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民。戰爭勝負由敵對雙方政治、經濟、軍事、自然地理和主觀指導能力等諸因素決定,而這種決定作用歸根結底要通過人民群眾來體現。”
不得不說,蔣介石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個方面,比毛主席實在是差得太遠了!
(參考資料:《淞滬會戰》《抗日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