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以“保護”為名的突襲……
一、兩小時前的致命空襲:從軍事總部到總統府
當地時間7月16日,以色列空軍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發動了近年來最直接的軍事打擊——不僅精準空襲了中央軍事基地附近的敘利亞政權軍事總部入口,更罕見地將目標指向大馬士革總統府。這一系列行動被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稱為“痛苦打擊的開始”,他在聲明中強調:“對大馬士革的暗示已經結束,以色列國防軍將繼續在蘇韋達使用武力行動,直到襲擊德魯茲人的部隊完全撤離。”
此次空襲造成至少兩名平民受傷,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大樓附近傳來密集槍聲和安全警報聲。以色列軍方證實,此次行動是對敘利亞政權“迫害德魯茲人”的直接回應,并宣布向敘以邊境增派4個邊防警察連隊,顯示出長期對峙的決心。
二、沖突根源:德魯茲人的血與火
1. 族群矛盾引爆的蘇韋達危機
這場沖突的導火索始于敘利亞南部蘇韋達省。7月13日,當地德魯茲社區與貝都因部落因一名德魯茲青年遭搶劫襲擊爆發激烈沖突,迅速演變為槍戰和大規模械斗。截至16日,沖突已造成超過203人死亡,包括多名婦女兒童。
德魯茲人是中東獨特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敘利亞、以色列和戈蘭高地。他們在宗教和文化上與以色列德魯茲社區有深厚聯系,以色列將其視為戰略盟友。而貝都因部落長期與德魯茲人存在土地和資源爭端,此次沖突被以色列定性為“對德魯茲人的種族清洗”。
2. 敘利亞政府軍的介入與以色列的“越界”
敘利亞政權14日向蘇韋達省部署安全部隊,試圖平息沖突。但以色列指控政府軍“支持貝都因武裝”,并以“保護德魯茲人”為由發動空襲。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卡茨在聯合聲明中強調:“敘利亞政權部署至蘇韋達的部隊和武器違反非軍事化政策,危及以色列安全。”
更值得關注的是,以色列此次行動突破了長期以來的“有限打擊”原則。自2024年敘利亞政局劇變后,以色列已出兵占領戈蘭高地緩沖區,并公開要求蘇韋達等敘南部三省“徹底非軍事化”。此次空襲總統府,標志著以色列對敘利亞政權的直接挑戰。
三、以色列的多重動機:從族群牌到戰略博弈
1. 德魯茲人的戰略價值
以色列境內約有15萬德魯茲人,他們在以色列國防軍中服役比例極高,被視為“忠誠的少數民族”。此次行動中,卡茨特別強調:“以色列的德魯茲兄弟們,你們可以依靠國防軍保護你們在敘利亞的同胞。”這既是安撫國內德魯茲社區,也是向敘利亞德魯茲人釋放“以色列是可靠保護者”的信號。
敘利亞德魯茲人主要聚居的蘇韋達省,恰好位于戈蘭高地南側,控制該地區可有效遏制敘利亞政權對以色列北部的威脅。以色列正試圖通過此次行動,將德魯茲人納入其“中東安全網絡”。
2. 削弱敘利亞政權的一箭雙雕
以色列此次打擊目標直指敘利亞政權核心設施,旨在削弱其軍事指揮能力。更微妙的是,敘利亞總統府遭襲可能引發政權內部恐慌——畢竟自2011年內戰以來,敘利亞總統府從未成為以色列空襲的直接目標。
與此同時,以色列通過支持德魯茲人,間接扶持了敘利亞境內的反政府力量。正如敘利亞反對派德魯茲領袖希吉里所言:“以色列并非敵人,而是制衡政權的關鍵力量。”這種“代理人戰爭”模式,既能避免直接軍事占領,又可消耗敘利亞政權的資源。
3. 遏制伊朗的隱形戰場
盡管此次沖突未直接提及伊朗,但以色列長期將伊朗視為主要威脅。敘利亞是伊朗向黎巴嫩真主黨輸送武器的關鍵通道,而蘇韋達省恰好位于這條“陸橋”的南部樞紐。以色列此次行動,本質上是對伊朗在敘利亞影響力的又一次“切割”。
四、國際反應:從譴責到沉默的博弈
1. 聯合國的無奈與呼吁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暴力事件深表關切,敦促以色列“不要侵犯敘利亞主權”,并強調需根據安理會第2254號決議推動敘利亞政治過渡。但這種呼吁在大國博弈面前顯得蒼白——美國未明確支持以色列,但曾暗示“德魯茲自治可作為談判籌碼”;俄羅斯則保持沉默,其駐敘利亞軍事顧問團未直接介入。
2. 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阿拉伯國家的反應呈現兩極化:約旦、阿聯酋等親美國家譴責以色列“過度使用武力”;而黎巴嫩真主黨則發表聲明,稱以色列行動是“對阿拉伯主權的踐踏”,暗示可能采取報復。
這種分裂折射出中東地緣格局的復雜性——遜尼派國家擔憂以色列擴張,什葉派陣營則將敘利亞視為對抗以色列的前線。
五、未來走向:三重風險與不確定性
1. 以色列的軍事冒險升級
以色列已向敘以邊境增派兵力,并暗示可能采取地面行動。若敘利亞政權繼續向蘇韋達部署部隊,以色列可能效仿2024年占領戈蘭緩沖區的模式,在敘利亞南部建立“安全區”。
這種行動將嚴重違反國際法,但以色列正通過“保護德魯茲人”的敘事,試圖為其軍事擴張披上合法性外衣。
2. 敘利亞的反擊與代理人戰爭
敘利亞政權雖軍力受損,但仍有能力通過代理人反擊。黎巴嫩真主黨可能對以色列北部發動火箭彈襲擊,而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可能在伊拉克或敘利亞東部發動無人機攻擊。
更危險的是,敘利亞可能允許俄羅斯擴大在塔爾圖斯港的軍事存在,作為換取支持的籌碼。這將進一步激化以色列與俄羅斯的潛在矛盾。
3. 中東秩序的重構風險
此次沖突可能打破自2024年敘利亞政局劇變后的脆弱平衡。若以色列成功扶持德魯茲人自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庫爾德人、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或效仿,導致敘利亞徹底碎片化。
這種局面將重塑中東權力地圖:以色列可能通過控制敘利亞南部,與沙特、阿聯酋形成“遜尼派-德魯茲聯盟”,共同對抗伊朗的擴張。
結語:當“保護”成為侵略的遮羞布
以色列此次行動,表面上是保護德魯茲人,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地緣政治博弈。通過精準打擊敘利亞政權核心設施、釋放對德魯茲人的“保護承諾”,以色列試圖在中東變局中占據主動。
然而,這種以“保護”為名的軍事冒險,不僅可能引發敘利亞的全面報復,更將加劇中東的教派對立與權力真空。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所言:“任何以‘保護’為名的軍事行動,都不應成為侵犯他國主權的借口。”在這場博弈中,真正的輸家,或許是那些被裹挾進大國棋局的普通民眾。
(據敘利亞國家通訊社、《以色列時報》、路透社綜合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