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劉邦的爺爺是劉榮的可能性有多大?
劉邦的爺爺劉榮;
劉邦的父親《史記》、《漢書》里都稱為劉太公;
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恒,
劉邦的孫子漢景帝劉啟,
劉邦的重孫子漢景帝的長子劉榮!
劉榮->劉太公->劉邦->劉恒->劉啟->劉榮
這一個鏈條不是很復雜吧,劉榮既是劉邦的爺爺又是孫子!祭祀的時候會不會感到尷尬?堂堂皇室就這么隨便?
難道古代皇族,尤其是核心直系世系中,近支親屬(如祖父與重孫子這類直系六代內)取名就沒有一點兒避諱嗎?好像跟鬧著玩一下,真以為跟段子里講的于謙的父親叫于千嗎?
在《道德經》里有這樣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最早的版本也就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抄寫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中明確記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是為了避諱劉恒,把“恒”改成了“常”,連經典文獻中的字都要為皇帝名諱讓路,又有多大可能允許皇室直系六代內出現同名?要知道黃老之術可是西漢初期執政的指導思想。
其次,如果劉邦的祖父是魏國的貴族,劉邦起義為什么不以魏國的名義?魏國貴族的身份可是要比平民的身份更具號召力,在政治上也更有感召力,同時更具正當性。
秦末反秦浪潮中,“復六國” 是最核心的動員邏輯。
楚國:項梁、項羽是楚將項燕之后,擁立楚懷王;
趙國:趙王歇是趙國王室后裔;
魏國:魏王豹是魏國王室(魏咎之弟);
燕國:燕王韓廣,被燕國貴族擁立;
韓國:韓王成,韓國宗室;
齊國:齊王儋,齊國王族。
如果劉邦真有 “魏國貴族” 血統,他最該做的是像魏王豹一樣,打出 “復魏” 旗號。但他從起義到入關,始終以 “沛公”(沛縣首領)自居,核心班底是豐沛同鄉(蕭何、曹參、樊噲等,都是底層小吏或平民),與魏國舊貴族集團毫無交集,這在政治上是 “自廢武功”!
第三,劉邦的身份焦慮
劉邦如果有貴族的血統,就沒必要上演一出 “人蛟雜交” 的戲碼!
他完全可以通過夢感而孕,而不是讓劉媼與蛟龍交合生劉邦。而且劉老太公還要承認自己是見證人,親眼看著自己媳婦被蛟龍那個,這應該不是一件太好接受的事吧!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明,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對比項羽:他是 “楚將項燕之孫”,他的身份、血統本身就是號召力,不需要神化出身,當然《史記》也沒給項羽編特別神異的故事,除了說他患有眼疾,多瞳癥;
再對比秦始皇:雖然后世說他是呂不韋之子,但秦廷從未需要用神異包裝他,因為他是 “秦國王室嫡子”,血統自帶合法性。
劉邦的神化戲碼比如蛟龍交合、斬白蛇、老父相面等,其實都暴露了他的 “平民底色”。《史記》明說他 “父曰太公,母曰劉媼”,連名字都沒有,就是我們現在鄰里叫的 “劉大爺”“劉大媽”,祖父以上更是只字未提,為啥?難道史書遺漏?
很可能是根本沒有值得記載的貴族身份。若真有 “魏國貴族” 祖父,司馬遷不可能不寫,他連孫臏與孫武這種差百余年的關系捋出來,如果劉邦家真有什么體面的身份,他不好捋嗎?邏輯上不通啊!
另外,如果劉邦一家是在魏國滅亡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25年,劉邦此時至少已經31歲了,他早就不是孩子,不管是魏國的情況,還是自己家里的舊事他不可能一點兒都沒有印象?正常邏輯,家里這么顯赫,他早就應該吹了!即便害怕秦國的迫害,在建立漢朝之后就沒有這種顧慮了吧!
第四時間上不對
如果說劉邦一家在戰國時為了避秦禍,離開魏國來到豐邑的話,那在公元前247年魏國與其他五國聯軍,還曾經對秦國的侵略迎頭痛擊,以至秦國大敗,至少在這一個時間節點之前,魏國還沒有顯現出必亡的命運,所以此時劉家也沒必要遷徙。
最后把劉邦歸屬于貴族,均來自后世。
比如,西晉的《帝王世紀》:
漢出自帝堯,劉姓也。豐公生執嘉,即太上皇也。太上皇之妃曰媼,是為昭靈后。
此書成書于西晉,距劉邦時代已近 400 年,書中還將 “媼” 當作劉邦母親的 “正式稱謂“,“媼” 在秦漢時期是對老年婦女的泛稱(類似今天的 “大媽”“大娘”),并非具體姓名,憑此便可以說明這本書并不嚴謹。
在《史記》的記載中甚至連劉邦也承認自己出身平民,
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在《漢書》中有多次提到劉邦出于“細微”的描述。
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
《漢書》中另外一個使用“細微”一詞形容皇帝的是漢元帝劉奭,他在漢宣帝為平民時,生于民間,兩者可以進行參考:
初,宣帝寵姬張婕妤男淮陽憲王好政事,通法律,上奇其才,有意欲以為嗣,然用太子起于細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
《漢書》中用 “細微” 形容漢元帝劉奭的語境,與形容劉邦 “起于細微” 的用法高度一致,進一步印證了 “細微” 在漢代語境中對 “非貴族、出身寒微” 的指向性。
同時在《新唐書》有過這樣的記載:
'帝嘗從容夸語曰:“前王多興細微,間關行陣而后成功。我家隴西舊族,世姻婭帝室,呼倡義,不三月有天下,公復華胄,職宦光顯,非劉季亭長、蕭曹刀筆吏比也。'”
《舊唐書》有這樣的記載:
“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
在唐代官方的意識形態中也一直不認為劉邦出身貴族,他的貴族身份也就是后世的附會而已。
這又讓我想起了曹操的祖上是曹參,李世民的祖上是老子李耳的附會!
其實朱元璋完全可以認朱熹為祖的,畢竟后世也會有一部分人會承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