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從狂熱擴張到殘酷的洗牌,而晶澳科技等光伏企業的命運也恰如沙漠中的組件——既要承受紫外線的灼烤,又要抵御風沙的侵蝕,在惡劣環境中證明自身的耐久性。
文/每日資本論
這家國內老牌光伏企業正在快速黯淡。
近日,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晶澳科技)發布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其預計實現歸屬凈利潤為-30億元到-25億元,同比增虧。
對于業績變動的原因,晶澳科技表示,受近年來光伏主產業鏈各環節產能集中釋放導致階段性供需失衡的影響,行業競爭持續加劇,各環節主要產品價格對比同期整體承壓下行。同時,國際貿易保護政策加劇,導致公司組件銷售均價和盈利能力同比下降,經營業績出現階段性虧損。
晶澳科技財報顯示,2023年其營收超800億元,凈利潤超70億元。但到2024年,晶澳科技業績雪崩,營收降至701億元,而凈利潤則巨虧超46億元,同比暴跌166.14%。2025年一季度其困境更加明顯,凈利潤虧損16.38億元,同比大跌239.35%。
此外,截至2025年一季度,晶澳科技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高居不下,達到228.37億元。要知道,同期其營收不過106.72億元。
資本市場的反應迅速而殘酷。2021年11月22日,晶澳科技股價摸高103元/股后持續高位震蕩半年左右,然后一蹶不振。至今年5月3日,其股價跌至9.05元。跌幅之大,令人咋舌。近期,晶澳科技的股價在11元左右震蕩。
難怪部分網友在股吧里調侃:“雖然下面是巖層,但看架勢這貨還想堅持往下鉆!”當然,也有少數網友認為晶澳科技股價“見底了”。但如今半年報預報的持續頹勢,不知道這個“底”的堅固程度到底有多強?
晶澳科技的困境折射出整個光伏產業的集體困境。近幾年,行業延續供需失衡態勢,產業鏈價格持續跳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顯示,2024年,多晶硅價格下滑超39%、硅片下滑超50%、電池片下滑超30%、組件下滑超29%。價格快速下滑嚴重壓縮企業盈利空間,行業虧損面持續擴大,部分中小企業宣告破產。
最新的光伏企業中報預告數據更直觀地反映出現狀。比如,協鑫集成預計上半年實現歸屬凈利潤-3.5億元到-2.5億元,同比轉虧。隆基綠能上半年凈利預虧24億—28億元,通威股份上半年凈利最高預虧52億元,同比增虧。
迫在眉睫的是,晶澳科技能否大幅減虧或扭虧?若全球光伏大環境持續低迷,包括晶澳科技在內的光伏企業又如何自救?
公開資料顯示,晶澳科技是國內老牌的光伏企業,自2010年起,其就開始從單一電池環節向光伏行業上下游縱深發展,目前已構建了光伏與儲能、智慧能源、材料和裝備三大業務群。主營業務覆蓋光伏硅片、電池、組件及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光伏電站開發、建設和運營,以及光伏材料與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
近幾年,晶澳科技光伏組件出貨水平在全球排名前三。2024年,晶澳科技電池組件出貨量同比大幅增長,達到79.447GW(含自用1.544GW),其中海外出貨量占比約49%。但量增并未帶來利潤增長,其光伏組件業務毛利率僅為4.82%,較2023年暴跌13.46個百分點。境內市場毛利率低至-7.98%,歐洲市場為-3.51%,僅美洲市場維持31.43%的高毛利。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晶澳科技計提各項資產減值合計33.29億元,占2024年經審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的比例為71.49%。具體而言,包括長期資產減值損失30.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減值損失28.57億元)、存貨跌價損失1.24億元,應收款項等信用減值損失1.7億元等。
管理層變動也引發市場擔憂。2025年3月,武廷棟因工作調動離任晶澳科技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一職。而創始人靳保芳之女靳軍淼、靳軍輝已出現在公司核心層,分別擔任董事和區域經營中心中國區總裁等職。公司治理將面臨“二代接班”的過渡期考驗。
當然,這些公司層面的問題在行業困境面前都是小問題。“每日資本論”認為,面對行業嚴峻挑戰與深刻變革,包括晶澳科技在內的中國光伏企業需采取系統性自救策略,從技術創新、產能優化、市場開拓、財務管理和政策協同五個維度構建多維突圍路徑。
首先就是要用顛覆性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突破效率瓶頸。企業應將研發資源集中于高效率、差異化技術路線,避免在成熟技術領域扎堆內卷。用前瞻性技術布局使產品供不應求,是減虧關鍵。
布局顛覆性技術。除漸進式創新外,企業需著眼下一代顛覆性技術。鈣鈦礦、疊層電池等方向雖短期難量產,但代表產業未來。同步需要加大全產業鏈創新,技術創新應貫穿材料、工藝、產品全鏈條。企業應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降低研發風險。通過這種模式可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進程。
其次需要主動優化與行業整合并舉。行業企業要主動減產降負,面對產能嚴重過剩,企業需主動調整生產節奏,避免“越虧越產”的惡性循環。行業自律也有助于恢復價格秩序,為技術升級贏得時間。
淘汰落后產能迫在眉睫。企業需以刮骨療毒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聚焦高效產能。工信部2024年新規要求新增硅料產能電耗≤53kWh/kg(現行57kWh/kg),倒逼高耗能產能退出。企業應主動關停技術落后、成本高企的產線,集中資源保障高效產能運轉。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寒冬期也是并購整合的機遇期。可探索“平臺公司收儲”模式,即由龍頭企業聯合成立平臺公司,承債式收購過剩產能。雖然實際操作復雜(如股權分配、債務處理、產能處置等難題),但可避免全行業無序出清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同時,還可以將落后產能指標置換為高效新產能。置換既減少產能總量,又優化產能結構,實現“量減質升”。
還需要注意的是,需求的重構及多元場景與新興市場開拓。拓展國內分布式市場,企業可重點開發屋頂光伏、市政工程光伏、光儲充一體化等應用場景。挖潛“光伏+”創新應用——結合不同場景需求,開發“光伏+制氫制氨”“光伏+農產品”“光伏+通信基站”等創新模式。基礎電信企業也在電網難以覆蓋的區域建設光伏儲能一體化通信基站。
開拓海外增量市場。重點布局高增長新興市場,降低對傳統市場的依賴。中東地區2025年裝機預計增長87%,拉美增速達60%。企業可通過“本地化生產+本地化營銷”雙軌策略,規避貿易壁壘,深耕區域市場。
還可以推進算電融合發展。把握數字經濟與綠色能源融合機遇,推動落地就近接入主網供電、聚合交易、就地消納的“綠電聚合供應”新模式,加快布局建設綠色算力設施。這種模式既解決數據中心高耗能問題,又促進光伏就地消納,實現雙贏。
光伏產業當前面臨的深度調整是行業從粗放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階段。雖然短期內陣痛難免,但這也將推動產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競爭,從規模導向轉為創新驅動。這也意味著,光伏行業從狂熱擴張到殘酷的洗牌,而晶澳科技等光伏企業的命運也恰如沙漠中的組件——既要承受紫外線的灼烤,又要抵御風沙的侵蝕,在惡劣環境中證明自身的耐久性。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身體健康,掘金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