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半,天際微亮。
夜雨初歇,黑土地上的鄉(xiāng)村略感清冷。緊了緊外套,劉大爺騎著電動三輪車出發(fā)了。車斗里裝的,是他和老伴兒昨天整理好的蔬菜:五筐土豆、一把大蒜。
半小時后,他到達位于嫩江市開發(fā)路的早市。停好三輪車,劉大爺拿出塑料布,攤開鋪在地上。駐村工作隊隊員曲鵬澍張羅著把土豆按照大中小分類擺放,旁邊是白亮的嫩大蒜,一個簡單卻整潔的攤位就布置妥當(dāng)。
4點剛過,天已大亮。
搬個小馬扎,劉大爺坐在攤位前。趁著集市人還不多,記者和劉大爺嘮起家常。
劉大爺名叫劉波,今年66歲,家住嫩江市前進鎮(zhèn)聯(lián)合村。想著離城不算太遠,勤快的老兩口就把房子前后半畝地打造成小菜園——春天播土豆、夏天摘黃瓜、秋天收白菜,每年靠這個菜園,一家子能增加一萬多元的收入。
早市上賣菜攤位不大,面積也就2平方米,卻來之不易。
△ 圖為駐村工作隊隊員幫助劉大爺收獲土豆。人民政協(xié)報·人民政協(xié)網(wǎng)記者 袁世鼎 攝
在聯(lián)合村,像劉大爺這樣的菜農(nóng)還有不少,每年蔬菜上市時,大家最頭疼的問題就是銷路。2021年開始,嫩江市政府針對全市脫貧戶制定優(yōu)惠政策,每年拿出一定數(shù)量的攤位免費給全市脫貧戶中的菜農(nóng),劉大爺幸運地擁有了自己的攤位。
小攤位連著“大民生”。有了攤位,意味著菜農(nóng)不用再為銷路發(fā)愁,這可省了不少心。“能有一個固定賣菜攤位不容易,要不然還真得天天‘打游擊’呢!”說這話時,劉大爺笑了。
5點半后,人流量加大。
冷清的集市變得熱鬧,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招呼、稱重、找零,大家也忙了起來。
“你這土豆咋賣的呀?”有顧客問。
“小的一斤一塊,大的兩塊,中間的一塊五。”曲鵬澍趕緊遞上塑料袋。
記者也積極幫著吆喝、打下手,攤位前圍了越來越多的顧客。
“我看你們幾個小伙子不像是種地的啊?”一位大姐一邊撿土豆,一邊說出了心中疑問。
“他們是駐村工作隊的,今天來幫我賣菜。”劉大爺搶著回答,聲音格外洪亮。
大姐發(fā)出贊嘆聲,爽快地拒絕了劉大爺抹去零頭的好意,堅持付足全款,并詢問明早是否出攤,她還準備再來買土豆!
7點,天氣熱了起來。
買菜高峰期過去,原本擺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臄偽恢饾u空蕩了。劉大爺面前的土豆也所剩不多。
——“大爺,今天賣了多少錢?”
——“手機收了80多塊,還有一些現(xiàn)金,今天賣了一百六!”
今天的“業(yè)績”已超過劉大爺早市日均銷售額,老人家笑著收了攤。
趁著熱乎勁,曲鵬澍也忍不住告訴劉大爺,駐村工作隊打算再給他家新建一個大棚,這樣蔬菜的種類就更多了。
“還是得感謝共產(chǎn)黨!幫助我們脫了貧,現(xiàn)在又給了這么多好政策。我們靠自己雙手種點小菜,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回到家里,稍微歇歇,老兩口再次走進菜園,為明天的早市做準備。
菜園里,處處生機勃勃。
記者:楊智嘉 袁世鼎 曾宇昕 李寅峰
文字編輯:李彬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