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后溝古村全景,黃土窯洞錯落,紅柿掛枝頭,石板路蜿蜒如時光隧道。
清晨六點,薄霧還未散盡,我便踏著青石板路走進后溝古村。村口的老槐樹下,幾位村民正圍著石碾子忙碌,石碾轉動的咯吱聲與遠處的雞鳴交織成天然的晨曲。我們開始了古村建筑調查,那些明清時期的窯洞依山而建,青磚黛瓦在晨光中泛著溫潤的光澤。“看這窯洞的券頂結構,既抗震又保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媽媽的講解讓我對這些老建筑多了份敬畏。
后來我們又發現:后溝的窯洞像天然空調!我們用溫度計實測:室外32℃時,窯洞內僅25℃。村民笑著說:“祖輩的智慧,比你們城里空調環保多咧!”筆記本上,我畫下窯洞排水系統的“之字形”暗道,這是古人防洪的絕妙設計。
村子里藏著好多驚喜。在民俗博物館里,我看見了古時候的紡車、織布機,還有各式各樣的農具。穿藍布衫的阿姨給我們表演剪紙,剪刀在她手里跳舞,轉眼就變出了栩栩如生的窗花。院子里傳來鑼鼓聲,原來是村民們在表演秧歌,鮮艷的綢帶在陽光下翻飛,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夕陽西下時,我們坐在山坡上看全村的景色。錯落有致的老房子炊煙裊裊,牛羊踏著晚霞走回圈舍,遠處的梯田像級級臺階通向天邊。老師說這里的人們守著古老的生活方式,把日子過成了詩。晚風吹來陣陣槐花香,我忽然明白什么叫 “怡然自得”—— 原來幸福就藏在這青磚黛瓦間,在這歡聲笑語里,在這流淌的時光中。
離村時,晚霞給黃土墻鍍了金邊。回頭看,古村像一本立體的歷史書,而我們用科技的眼睛、藝術的筆尖,讀懂了它最美的一頁。晉中的精彩,就藏在這些“活著的記憶”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