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上午9點,杭州余杭區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的居民擰開水龍頭,一股類似死老鼠、爛螺螄的惡臭撲面而來。有居民描述“水色發灰,洗手后異味黏在皮膚上久久不散”,更有洗澡后皮膚發癢的投訴。水務公司緊急排查,初步鎖定問題源頭——苕溪原水突發嗅味異常,立即切換千島湖備用水源并沖洗管網。
水務公司稱當日13:30出廠水達標、16:30主管網恢復,承諾減免5噸水費(約12-33元/戶)。但直至深夜23點,杜甫新苑等小區仍異味彌漫,部分居民誤用臭水做飯,超市桶裝水被搶購一空,有人甚至上山接泉水。
物業通知遲至16日下午5點半才發出,此前居民毫不知情。綠城物業竟建議“是否能飲用需自行判斷”,水務熱線持續占線,街道辦僅回應“等通知”。
居民被迫高價購水,單戶應急買水花費超150元,而官方補償僅覆蓋5噸自來水費(不到20元),凈水器濾芯損耗、誤工成本均未提及。盡管水務聲稱“除異味外水質達標”,但居民曝出用水后皮膚異常。12種揮發性有機物曾污染苕溪的歷史(2011年臨安化工排污事件),加劇公眾對毒性物質的擔憂。余杭區14年內三度爆發自來水異味事件(2011、2014、2025),水源監管漏洞成頑疾。
對此,業主鄭先生質疑補償避重就輕:“減免5噸水費是敷衍!誤喝臭水誰擔責?”良渚街道辦坦言“仍在摸排影響”,無權限定賠償方案,只能反饋民意。水務公司拒答污染具體成因,客服稱“原水波動導致”,對健康影響閉口不談。
此次事件撕開了現代都市脆弱的一面:從污染發生到末端恢復超15小時,信息傳遞鏈條斷裂,居民自救亂象叢生;象征性水費減免與居民真實損失落差巨大,暴露公共危機補償體系缺失;2011年苕溪污染源為化工企業偷排,2014年錢塘江異味元兇系10家藥企——若再不建立跨區域水源聯防監控,悲劇必重演。
水龍頭里流淌的,應是生命權,不是僥幸心。當一座城市的“水安全”需靠民眾鼻尖自測,靠搶水求生,靠12元補償安撫,所謂宜居不過是空中樓閣。杭州需要的不止一篇通報,而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水源保衛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