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的劉女士因堅信 “半歲以下嬰兒不能喝水”,在 4 個月大的女兒嘔吐腹瀉時未及時補水,最終導致孩子脫水昏迷。回憶起這段經歷,她至今心有余悸,希望以自身教訓警示其他家長。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走訪武漢多家醫院發現,像劉女士這樣對嬰幼兒補水存在認知誤區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如何科學給孩子補水這一問題上,許多家長仍充滿困惑,這些認知偏差可能給孩子的健康埋下隱患。
未及時補水,女嬰脫水昏迷
26歲的劉女士家住武昌,女兒童童(化名)剛滿4個月,上個星期因為脫水昏迷入院。
“還是怪自己太死板,才讓她受罪。”劉女士介紹,上個星期,童童一早上就出現吐奶還伴有腹瀉,因為此前也出現過類似情況,她和婆婆都決定再觀察一下。
讓劉女士和婆婆沒想到的是,到晚上的時候,童童越來越沒有精神,小便尿量很少,皮膚也變得很干燥,甚至還出現眼窩凹陷,陷入昏迷失去了意識。劉女士和婆婆有些害怕,趕緊將童童送往附近醫院就醫。
通過仔細詢問和檢查,醫生很快判斷童童是因為沒有及時補水導致的脫水昏迷。
“不是說6個月以下的嬰兒不能喂水嗎?”面對劉女士的疑惑,醫生告訴她,如果在健康的情況下,6個月以下的嬰兒確實不需要額外補水。然而,當孩子因為嘔吐、腹瀉,身體丟失水分過多的時候,是需要補充水分的,否則很容易出現脫水。
喝水有講究,醫生這樣支招
“像童童這樣因為沒有及時補水,而出現脫水昏迷的案例,我們平時見得比較多。”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腎臟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鄭榮浩坦言,孩子尤其是不會表達的嬰兒如何補水,是有科學講究的,這也是不少家長在育兒中容易遇到的問題。
鄭榮浩介紹稱,6月齡前的寶寶通常不需要額外喂水,但當孩子身體丟失水分過多,如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就需要額外補水。一般情況下,6月齡至1歲的寶寶每天需要攝入水分約800至900毫升。1歲以上的孩子,新陳代謝旺盛,活動量多,水分需要量也相應變大。但此時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孩子的胃容量比成人小,應少量多次喂水。
“有的家長認為多喝熱水有益健康,還可以緩解便秘,其實這也是不對的。”武漢兒童醫院腎內科負責人王筱雯表示,寶寶小小的胃,可謂“寸土寸金”,要吃營養密度高的母乳和配方粉。如果總喝水,寶寶肚子被填滿,一方面會導致奶量下降,時間長了容易營養不良;另一方面由于寶寶不愿吸吮,媽媽的泌乳也會減少。嬰兒的腎臟發育不健全,喝水太多,還會造成電解質失調,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
如何判斷孩子需不需要補水?鄭榮浩表示,小便的顏色是判斷缺水與否的最直觀指標。顏色清亮、近乎透明,說明水分攝入充足。如果顏色偏黃,說明尿液濃縮功能增強,身體處于缺水狀態。第二,小便的次數和量也可以作為判斷依據。通常來說,大一些的孩子一天尿次數6至8次,如果孩子在清醒時,超過6小時不尿或尿得特別少,需要考慮缺水可能。嬰幼兒24小時尿量小于200毫升,學齡前兒童小于300毫升,學齡兒童小于400毫升就屬于少尿。他提醒,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差或萎靡、眼淚少或無淚,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差,四肢末端發涼或濕冷等,就說明缺水較重了,需要及時就醫。
(原標題:腹瀉后未及時補水 女嬰脫水昏迷 專家提醒:寶寶喝水有講究,喝不好當心傷身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